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口“天花板”的操作性有多强?

2016年06月03日 10:52   来源:荆楚网   潘逸辰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公布本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均明确了到2020男的人口控制目标。北京提出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之内,上海提出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广州提出控制在1550万人以内,深圳提出人口发展预期目标为1480万人。(6月2日中新网)

  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深圳作为中国特大城市,一直以来都拥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可观的政治资源。凭借着大陆城市中领先的综合实力,北上广深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于是它们也就承受着不一般的人口压力。2015年城市人口排行榜之中,北上广深均位列前十。不断有报道这几大城市的人口爆炸现状,车辆堵塞、地铁爆满、人口就业困难……这时,人口“红线”的提出仿佛是最后的无奈之举。

  可仔细想想,设立人口“天花板”的可操作性到底有多强?难道城市发展了,人口承受力就一定得变脆弱吗?

  以北京为例,北京2014年人口2152万,占地面积16410平方千米。而同为世界特大城市的纽约同年人口840万,占地面积945平方千米。东京市人口1321万,占地面积2187平方千米。也就是说,2014年北京的人口密度远小于同年纽约以及东京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为何唯独北京前后几次设立人口“天花板”,不断强调人口承载力的濒临崩溃呢?再看一个数据我们便能得出结论。北京市核心区人口密度为23953人/平方公里,是城市功能拓展区的2.9倍,同时是城市发展新区的22倍。

  由此我们也许可以预见,就算北上广深纷纷设立人口“天花板”,对城市人口进行相关人口承载力的控制,能得到的城市减负效应也许将仍然有些无力。毕竟,城市人口承载力远远不能仅从人口总数上思考。核心城区的公共资源过于集中的情况下,即使强制压制全城的总人口,也无法对中心城区的承载力做出多大贡献。

  北上广深人口爆炸源于资源的过度集中,设立人口上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承载力的重负。即使近年来,几大城市尝试通过扩大城市面积的方式来增加环境承载力,但如若不能将公共资源同时往外扩送,城市内部分层的情况会越来越明显,同时核心城区的负担会愈发加重。

  如若不配合城市功能的分散化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去层级化,人口“天花板”的设立则很难在现实中站稳脚跟。

(责任编辑:邓浩)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