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法国尼斯恐袭带给全球敲响了警钟

2016年07月19日 08:33   来源:中国网   

  张敬伟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欧洲杯的喜悦还未散尽,法国尼斯在国庆日又遭遇汽车冲撞恐袭惨剧。

  截至7月16日,已经造成超过84人死亡,200余人受伤。法国总统奥朗德将此定义为恐怖袭击事件,全球对此强烈谴责。据悉,恐怖分子已被击毙,身份为具有突尼斯和法国双重国籍的31岁男子。

  过去一年多来,法国已经发生查理杂志喋血事件、巴黎街头连环恐袭,欧洲“心脏”、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也发生恐怖袭击,法国、比利时和整个欧洲都被恐怖主义的阴霾所笼罩。本次恐袭不仅是法兰西的悲剧,也给欧洲和世界敲响了警钟——全球反恐到了关键时刻。

  法国何以成为欧洲的反恐短板?

  一是族群结构的困扰。法国的伊斯兰移民占比超过10%,但是外来移民在社会民生方面处于“第三等级”,很多人生活在贫民窟。即使没有极端宗教思想的侵扰和IS的鼓动,也会发生街头运动乃至暴动。二是叙利亚危机带来的中东北非难民潮,夹杂着恐怖分子的渗透,也给法国埋下了恐怖主义的种子。三是作为打击IS的主要力量,法国是IS最仇视的西方国家。而且,萨科齐和奥朗德的反恐政策比希拉克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法国成为欧洲反恐的领导者,国际恐怖分子拿法国开刀,是对欧洲反恐阵线的警告。

  尼斯恐袭固然是法国的悲剧,也是欧洲难以解开的死结,整个欧洲社会都不安全,恐袭对每个国家都是大概率事件。

  困扰法国和欧洲的恐怖主义温床并未消除。欧洲和IS的战争还处于胶着中,来自叙利亚的难民蜂拥着冲向欧洲。欧盟也有自己的困境,英国脱欧凸显欧盟存在着分崩离析的危险。尼斯恐袭案让英国人有“脱对了”的感觉。尼斯恐袭对其他欧洲国家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欧盟之间的不设防,让其他欧盟成员国也感到恐怖袭击随时会在身边发生。

  虽然欧盟和各成员国政府以及领导人,皆信誓旦旦地和法国站在一起,但这种表态却折射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孱弱无力。9.11之后,全球反恐阵线并未形成真正的合力,反而备受政治和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困扰。美国发动的伊拉克反恐战引发的欧洲分裂,西方世界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反恐采取双重标准。即便是现在打击IS的反恐战争,俄罗斯和美欧及海湾盟国也存在着龃龉。俄罗斯遭遇易拉罐恐袭,俄罗斯军机和导弹对IS一阵狂轰滥炸;法国巴黎连环袭击案发生,法国对IS又一阵猛烈恐袭……国际反恐阵线的三心二意和内讧不断,不仅导致对IS的围而不剿,而且鼓励了IS在法国、欧洲和世界各地的屡屡得手。尼斯恐袭案最大的教训就是,全球反恐阵线必须抛却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掣肘,攥紧一个拳头反恐,才可遏止住恐怖主义蔓延。

  另一值得警惕的是,IS时代的恐怖主义有了新的特点。即IS不必渗透进欧美和世界各地,用自己在中东的圣战影响力,就能激活全球各地极端宗教分子的“恐怖激情”,制造“独狼”恐袭。即使在美国,从波士顿爆炸案到奥拉多同性恋夜店枪击案,也都出现了防不胜防的特定宗教背景的“独狼”式袭击。令人不安的是,IS也都不失时机地将这类恐袭视为自己的“功劳”。这让国际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恐惧感——IS在全球无处不在。

  更糟糕的是,美欧世界的政客们也充分利用了这种恐惧感,促使本国政治“右转舵”——反全球化、反移民化、制造政治导向下的宗教和文明冲突...美国的特朗普和英国脱欧,都是现实折射。但是这种消极的政治右倾主义,不仅无助于消弭恐怖主义存在的土壤,反而会滋生更多的恐怖主义。

  尼斯恐袭案后,法国人、欧洲人、美国人和全世界都应明白这样的道理:对付恐怖主义,右翼保守主义要不得;反恐双重标准使不得;以暴易暴也根除不了恐怖主义的毒瘤。全球反恐,除了攥紧一个拳头的“打击”,更需文明共荣、文化融合、经济共享、社会公平、种族和谐、宗教平等等系统手段来破解全球恐怖主义顽疾。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法国反腐将祭三大新招    2016年06月20日
  • ·法国是要开启夺冠模式吗?    2016年06月16日
  • ·巴黎恐袭暴露法国信息化漏洞    2015年12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