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法国“世纪合同”背后的经济账单

2016年05月05日 07: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韩冰

  日前,法国海军造船局赢得澳大利亚价值500亿澳元(约合340亿欧元)的潜艇建造合同,这一斩获令法国朝野欣喜若狂。法国媒体从不同角度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强调这份合同对法国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法国胜出背后的玄机。

  法国各媒体普遍用“世纪合同”来形容这一合同规模之大。法国第一大报《费加罗报》引用法国总统奥朗德的话,在报道开头居然连用三个“谢谢”。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则称,法国海军造船局“喜笑颜开”。

  340亿欧元的合同究竟意味什么?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主席卡米耶·格朗说,这是法国国防工业收获的最大合同之一,平均每十年才能拿到类似合同。法国军火出口规模年均在60亿到70亿欧元,2015年法国军火出口达160亿欧元已经“无与伦比”。相比之下,一个340亿欧元的合同堪称“逆天”。法国《世界报》注意到,虽然法国承诺将把部分合同额用于在澳大利亚投资,但法国工业系统能得到的收入依然可达80亿欧元。

  法新社则指出,由于潜艇将全部在澳大利亚制造,因此对法国的就业拉动不会太大。当然,并不能因此而贬低这一合同的价值。据多家法媒报道,一方面,法国海军造船局系统内未来6年将有4000人从事这一项目,可见对于法国就业和企业发展依然作用不小;另一方面,这一合同政治意义也很重大,法国总统奥朗德指出,这标志着法澳两国战略关系的重大进展,两国在事关国家主权的海军建设方面将开展长达50年的合作。

  法国缘何能在竞标战中脱颖而出?法国媒体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技术实力使然。《世界报》分析称,法国两大竞争对手——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以及日本联合投标财团中,德国没有建造排水量4000吨级潜艇的经验,而法国则已开展类似项目。《费加罗报》说,法国是各投标方中唯一展示了如何具体实现工程目标的投标方,法国建造的同级别潜艇也吸引了澳大利亚政府。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透露,法国成功中标的根本原因在于,法方提出的设计将利用绝密的泵喷射推进隐身技术,这一技术会降低水下噪声,增加定位和摧毁潜艇的难度。目前仅有英美等少数几个国家在核潜艇中运用这项技术。

  第二,日本考虑不周。法国权威经济资讯报纸《回声报》认为,日本过于依赖和澳大利亚的同盟关系,而没有充分考虑经济因素。据介绍,日本把向澳大利亚出售“苍龙级”潜艇视为对日澳同盟的庆祝,并坚信美国将推动澳大利亚采购装备美国系统的日本潜艇,以实现三国军备之间操作性的互通。而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澳大利亚前总理托尼·阿博特关系密切。地缘政治关系的紧密,难免让日本产生这一大单是自己“囊中之物”的错觉。

  《回声报》指出,日本能否在本土之外建造潜艇是令人怀疑的。而法国承诺把潜艇的制造放在澳大利亚,所带来的技术转移和就业拉动令澳大利亚心动。《回声报》还注意到,日本此次投标失败后表现得没有公平竞争的风度,日本防务大臣中古元竟要求澳大利亚政府做出解释。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则向澳方表示,仍会随时帮助澳大利亚发展海军力量。

  第三,澳方坚持立场。《费加罗报》说,澳大利亚在军火采购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地缘政治的考虑反倒是其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0多年前澳大利亚政府和美国布什政府处于“蜜月期”时,澳方采购军用直升机却选择欧洲的虎式直升机和NH90直升机,而非美国产品。此次竞标中,美方曾经向澳大利亚施压,要求澳方选择日本潜艇,但澳大利亚依然坚持了自己立场。不过,法国海军造船局也做了一些变通,承诺将把美国的攻击系统加到提供给澳大利亚的潜艇中。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法国反腐将祭三大新招    2016年06月20日
  • ·法国是要开启夺冠模式吗?    2016年06月16日
  • ·巴黎恐袭暴露法国信息化漏洞    2015年12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