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消弭“奇葩证明”背后的“奇葩思维”

2016年07月19日 07:21   来源:红网   郭雪营

  这两天,重庆的秦大爷想将5万美元转账到身在国外的儿子的银行卡上,却被银行要求证明“儿子是他儿子”。秦大爷带着儿子单位开具的证明去银行办理,却又被告知要派出所或居委会出具的证明才行。截至昨晚发稿,这事还未得到解决。(7月18日《重庆晚报》)

  早在去年5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曾痛斥某些政府办事机构“要求公民证明‘你妈是你妈’”。时隔一年,虽然公安部、人社部等部门及多地政府已经明文取消“奇葩证明”,但各自为政的现象仍然存在。

  就在前两天,福建一男子去公证处办理“与在日亲属关系的公证书”,结果公证人员认为其所携带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不算数”,要到派出所开具证明才行。最近陆续曝光的新闻,着实让“奇葩证明”又当了一次“网红”。

  消除“奇葩证明”,关键是要消弭其背后的“奇葩思维”,这突出表现在懒政、怠政以及不敢担当。譬如,明明通过其他方式可以证明,却只认“奇葩证明”;盖上其他部门的章,即使出了事,自己也不用担责;反正自己也不用跑腿,踢皮球式的答复于己无碍,等等。

  正是某些窗口工作人员的“奇葩思维”作祟,才让“奇葩证明”成了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上的“绊脚石”,成为横亘在窗口单位与办事群众之间的一条鸿沟。

  其实,对于取消“奇葩证明”,技术层面基本上不存在大的问题,关键在于相关部门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和为民意识。

  对于本部门、本窗口不掌握的信息,可以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从其他部门、窗口获得,从而避免“闭门办事”、循环证明等尴尬;对于答复,要做到“一次性告知”,让群众少走冤枉路;对于“无法证明”的情况,可以探索“告知+承诺+公示+监管”的模式,在告知、请当事人承诺并进行公示后,可以先予以办理,同时加强事后监管。总之,如果窗口单位工作人员都有“宁可多让自己麻烦,也少给群众添麻烦”的思维,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消除“奇葩证明”,需要强制性文件及法规的保驾护航,需要信息管理技术的不断改进,更需要一线服务人员思维的转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真正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服务意识,多一些责任担当;少一些“官老爷”思维,把方便群众办事作为第一遵循宗旨,“奇葩证明”自然会成为历史。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奇葩翻译不只是翻译问题    2016年07月08日
  • ·乐见网购平台清理奇葩商品    2016年07月08日
  • ·不开奇葩证明需多部门联动    2016年07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