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奇葩翻译不只是翻译问题

2016年07月08日 09:36   来源:南方日报   路中林

  日前,一篇题为《戏曲也走国际范儿?先把翻译关过了吧!》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一篇严肃讨论“戏曲翻译”的文章能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痛了不少人的神经。在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翻译对于我们越来越重要:不同国家的文学、电影、戏剧等作品需要相互译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车站、机场、餐馆和景区等地,也都挂上了标有外语的指示牌。而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公共场所,奇葩翻译都普遍存在。如某城市火车站将开水翻译为“Open Water”,有餐馆将德国咸猪手翻译为“Germany sexual Harassment”,诸如此类令人啼笑皆非的翻译还有很多,许多人怕是早已见怪不怪了。

  翻译一般分为直译和意译,由于不同语言文字之间很少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综观句子甚至作品全貌,在把握其总体意思的前提下进行翻译就显得尤为必要。糟糕的翻译,翻译者的马虎、敷衍要负主要责任。文章反映的问题,也主要源于译者对戏剧整体意境缺乏足够了解。如将《单刀会》译为“Lord Guan Goes to the Feast”,虽然将剧名的字面意思表述清楚了,可是,对熟知背后典故的人来说,则意境全失、味同嚼蜡。当然,文章也举了较为成功的案例,如取材自《水浒传》的小剧场京剧《惜·姣》翻译为“Death Do Us Part”,既有“至死不渝”的意思,又部分传达出中文特有的意境。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无论是舞台效果还是台词,都富有深刻的内涵与历史厚重感,过分失真的翻译不仅让观众如坠云里雾里,还会损毁作品形象,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熟悉翻译对象是进行翻译的必要前提,可是,在对戏剧内容有了充分把握之后,译者未必就能胜任翻译工作。这并非暗示译者资质悬殊,而是意在说明,许多内容,特别是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不可翻译的。举个例子,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有一人物名为“任我行”,部分英译本将其译为“Let me go”。按照方才直译和意译的区分,译者没有刻板地以约定俗成的拼音方式处理人名,而是在粗通文意、甚至是较精确捕捉原著人物“放浪不羁”的个性后才着手翻译的。可是,显而易见,翻译者弄巧成拙了,他们不了解中国人的取名习惯,而究其根源,是因为译者试图完成单凭翻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希望自己的翻译不仅在“形”上,而且在“神”上都完全还原作品。像屡遭诟病的京剧名段《四郎探母》的英译名“The Forth Son Visited His Mother”,不见得就不妥,取名四郎,常常就因为被命名者是第四个孩子。若译者贸然将其译为“Si Lang”,那才真的古怪。其实,这里的情况,意译与直译都行不通,已不单纯是翻译问题。这一事例足可提醒我们,在推介这些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作品时,除了确保翻译质量,还必须帮助观众事先做足功课。这并不困难,如在观众订票时,免费为其提供详尽的说明手册(涵盖必要的背景知识),或利用手机、邮箱为观众免费提供指南、台词解释等方法都可采用。

  外国观众在观看传统戏曲时,往往无所适从,在接触到自身无法理解的文化现象时,只能求助于意义有限的翻译。这说明,要取得较佳欣赏效果,绝不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另一方面,国内剧院除了要进一步增大向外推介戏剧的数量外,在如何确保作品质量和传播效果上也要多把把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乐见网购平台清理奇葩商品    2016年07月08日
  • ·不开奇葩证明需多部门联动    2016年07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