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景区避暑”严防违规使用公车

2016年07月18日 14:0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扬清风

  日前,重庆市纪委重申纪律要求,严禁党员干部违规使用公车到景区避暑。市纪委将于近期对违规使用公车到景区避暑问题开展专项督查,对发现的顶风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对作风建设流于形式、公车疏于管理的单位和相关领导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并进行公开通报曝光。(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07-16)

  公车私用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整治公车私用的规章制度层出不穷,公车私用的各种通报批评处分更是络绎不绝。今年端午期间,从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情况看,违规配备和使用公车仍然屡禁不止,6周时间共通报超过120起,占总问题数的近四分之一。其中,又以公车私用现象最为突出。除此以外,一些地方出现违规配备公车、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以及“私车公养”现象。违规使用公车成四风“重灾区”。

  而今进入酷暑时期,一些领导干部喜欢到景区避暑,由于心存侥幸,或管理漏洞,违规使用公车等顶风违纪现象又有可能出现。

  “景区避暑”严防违规使用公车!有关部门不能对“公车腐败”掉以轻心,要努力让公车改革制度落地生根,加强公车管理。为了遏制“公车腐败”,国家下了大力气,花了大本钱,力促公车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一些保留公务用车的单位部门,虽然制定了一整套公车使用管理制度,却仍不能杜绝“公车私用”现象。原因就在于这些制度没有得到完善和有效地执行。只有不断完善公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规定,以制度管车,方能让公车在正确的“道路”上行驶。

  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公车腐败”屡禁不止,与一些党员干部律己不严、心存侥幸有很大关系。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行动很隐秘,自己的错误微不足道,纪委不会查到自己头上,即使查到也不会受到多大处分。更有一些干部本就自恃身份、权力,根本不知道收敛,依旧我行我素,恣意妄为,甚至错把纪委约谈等提醒警示当作是软弱的表现。对这种干部当然要依纪依规严格处罚。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四风”问题依然多发,党风廉政建设形势依然严峻,唯有以“违规使用公车到景区避暑”专项整治为契机,严肃纪律,严格执纪,对顶风违纪者从重处罚,否则就不足以警醒干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又何从谈起?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