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安局副支队长何以能逍遥法外两年多?

2016年07月07日 13:58   来源:东方网   江锡钰

  7月6日晚,湖南省公安厅官方微博@湖南公安在线通报称,经纪检部门调查,桂劲松公车私用、交通违法属实。衡阳市公安局党委集体研究决定,给予经警支队副支队长桂劲松党内严重警告、行政撤职处分,由纪委对网络反映的其他违法违纪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并将根据情况依法严肃处理。(7月7日澎湃新闻)

  看到澎湃新闻的报道,我首先转到“湖南公安在线”的微博上去查看了官方通报的原文。这个通报的标题是“衡阳民警桂某公车私用被撤职”。通报的正文虽然点明了被通报人的职务,但仍旧没有点桂劲松的名,仍旧以桂某代替。官方向公众通报对官员的处理,被处理人竟然有姓无名,也真是“让人醉了”。

  如此的犹抱琵琶半遮面,难免让人怀疑这个“桂某”很有背景,难免让人怀疑衡阳警方乃至湖南警方在“护犊子”。比湖南警方微博舆论影响力不知大多少倍的澎湃新闻,此前的报道已经点明桂劲松的大名,如今“组织上”还来替其打掩护有意义吗?

  当然,怀疑桂某人有背景的理由还不仅在此。身为人民警察,本应带头执行交通法规,可是,桂劲松却经常驾驶公车在衡阳市区横冲直闯、逆行、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行驶。在该车入户的两年多时间里,被电子警察抄牌33次,罚款3220元,违法记66分。如此严重违法,早该吊销其驾驶证,可是桂劲松却能逍遥法外两年多,究竟是什么原因,不值得深究吗?

  桂劲松身为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纪党规不会不知晓,可是,他却霸占公车私用两年多,开着公车经常出入茶楼会所,如此明显的违纪行为,为什么两年多都没有人追究?衡阳市公安局有纪委,衡阳市、湖南公安厅也有纪委,难道纪委竟然如此闭目塞听?

  近日,万科股权争夺大战中,有个说法特别走红,那就是“内部人控制”。桂劲松违法违纪两年多之后才因为网民举报而被查处,否则至今还可能在法纪之外优哉游哉。这样的事情,如今并非个别,“内部人”控制了公权力,公车私用的根子不还是公权私用吗?这种“内部人控制”,往往靠的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控制,上下左右投桃报李。而桂劲松正是钻了这个空子,交警不去依法处理他,是因为他是“内部人”,低头不见抬头见,说不定哪天还用得上经警支队呢?纪委不去查处他,肯定也有自己的考虑,哄到网上去了,我包不住你了,即便查处,当事人和周边人也都能“理解”。

  万科要打破“内部人控制”,靠的是具有选票属性的股票,政府机关要打破以“权为己所用”为特征的“内部人控制”,就要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的“民主”二字,只有党内外民主机制健全完善了,桂劲松之流才会彻底失去市场。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