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部12日宣布,全国约8000所小学将采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为此向这些学校拨款5400万美元,这项改革涉及全英国约一半小学。英国教育部发言人称,“这笔拨款将保证这种教学方法被更广泛地使用。约有700名教师将接受培训,以推动学校采用这种数学教学方法。”(7月14日新华社)
去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曾播出了一部三集纪录片《中国学校: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纪录的是五名中国老师赴英国公立学校用“中式方法”教学,四周内教出的“中式教育实验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数学、自然科学、普通话三科平均分高出英国本土教学其他班约10%,就应试结果而言堪称完胜。这部纪录片在英国社会和我国国内引发了持续热议。一年后,“英国半数小学将采取‘中式方法’教数学”的消息,似乎印证了中式教育的胜利。
确实,在去年的那场大讨论中,无论是英国社会还是我国国内,对东西方教育模式的利弊存在不少争议。譬如,纪录片称中式教育靠的是权威、管教和竞争,这种教育模式碰上批判、自由和散漫的英国学生,到底是坚持前者更有利,还是尊重后者更益于学生成长?再如,英国小学根据能力划分班级,每个班教授不同难度的内容,以促进因材施教;而国内则是实施整体教学,各班统一实施“学霸”标准。到底孰优孰劣各持己见。
而今,英国教育部不只宣布全国约8000所小学将采用中国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据报道,这种转变将改变英国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其中包括新方法将在大多数班级实施整体教学。也就是说,未来英国约一半的小学不再根据能力分班级。这种仿照中式教育方式的改革,似乎让一年前的争议定纷止争了,而且不免令一些国人沾沾自喜。但是,更宏观地来看,借鉴与反思或许比自喜更重要。
英国小学教育的改革,并非完全受启发于去年那部纪录片,而是来自于此前的种种测试与评估。英国政府曾称,亚洲国家的教学方法让他们的小学生在世界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英国教育部也曾表示,有关测试结果显示,上海15岁学生的数学水平比英国同龄学生超前3年左右。早在2014年,英国教育部部长访问上海时就曾呼吁,应该在英国数学教育中融入一点“中国特色”。事实上,自2014年以来,英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亚洲教学法试点。
其实,抛开中英教育模式碰撞的种种细节不谈,也抛开“中国基础教育全球最好”的自豪感不说,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几项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测试的结果,能够引起英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且开始审视自己的综合教育模式,从担心自己的学生丧失竞争力出发而尝试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这种危机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如何不断吸纳优秀的国际教育与中式教育优势互补、融合,以让我们的孩子更具综合竞争力,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