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值得借鉴

2014年06月06日 07:35   来源:红网   文/雷钟哲

  2014年6月4日,北京市第11中学和第96中学的高三学生,上了高中阶段的“最后一课”。两所学校毕业年级的师生,以留言、合影等方式,完成了又一年度的毕业典礼。从某种意义上讲,毕业生的最后一课,是学校送给他们的成人礼。(6月5日《新京报》)

  无需掩饰,这是一则让人热泪盈眶的报道。其令人感动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都德的《最后一课》。所不同的是,都德那篇脍炙人口的《最后一课》,彰显的是爱国情怀,而这两所中学的“最后一课”,却把浓浓的师生情谊,淋漓尽致的挥洒出来,让学生的感恩之情和老师的舐生之意,化合成玫瑰的芬芳,永留心间,久久不散。——你要问什么是社会正能量,这就是。

  不妨回放一下“最后一课”的镜头——第11中送给高三的最后一课,是“感谢有你”为主题的毕业典礼,它将高中阶段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浓缩于这个课堂。这既是给学生的一个怀念,也是一种情绪的释放。而第96中的高三生们,老师会为每位学生颁发奖状,肯定他们各自的长处。而且,所有学生都会收到来自老师“私人订制”的礼物——一张信纸,上面写有各位代课教师写给学生的留言。教师汤丽说,所有的信纸,都在现场分发到学生手中。“这是老师们的心意,也是老师们所能给他们的最后一课。”想想,没有对自己弟子的了解,没有深深的情义和殷殷的期待,怎么会有如此触及心灵的礼物?在我看来,现场屡屡出现的师生相拥、泪流满面、声音哽咽的场景,就是心心交融的折射。这种发自心底的诚挚,不是“秀”得出来的东西。

  我以为,这样的“最后一课”,应该成为所有学校观摩学习的样板。也就是说,每所学校,在送走自己毕业生的时候,都要对“最后一课”精心准备、认真好上好,让其成为母校最为珍贵的记忆,伴随着学生的一生。这,有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使其在人生之路上少摔跟头。同样,这也是学校的神圣的职责——不但教书,更要育人。

  还要看到,和那些最后用撕书宣泄情绪获得减压的方式相比,“最后一课”尤显不凡。它汇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使尊师品德得以放大,使爱生情怀得以彰显;同时还为进步鼓劲加油增添动力;就是对学弟、学妹来说,也能带来正向影响。不至于以颓废消极的方式,为他们带个坏头。至于驱散校园的暴戾歪风,也有看得见的作用。既如此,何不拿来效仿借鉴呢?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