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在多地采访后发现,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镇扩容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城镇迫切希望加速发展,纷纷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
实际上,当前很多地区都在促进农民进城买房方面出台了具体办法,前不久,沈阳市还出台了特别针对在校大中专学生购买新建商品房的补贴政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区推动农民进城,似乎与国家提出的户籍制度改革宗旨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国家提出户籍制度改革,很大程度上是想打通城乡居民流动上的制度障碍,让农民能够顺顺利利地在城里落户定居。但是从地方操作上来看,却更加倾向于放大土地政策带来红利,同时,为消化库存商品房、刺激房价稳步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基于以上因素,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建城扩容,甚至出现“抢人”的局面,归根结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政绩心态。
国家提出去库存的要求,仿佛给地方政府依赖土地经济带来了利好消息,但是房价居高不下,让想定居城市的农民留不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自己挖坑自己跳”。不过,城镇化的大步前进,的确需要地方政府规划和修建新城,用于增加人口容量。但是,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盲目扩建、盲目新建新城区呢?
新华网发布的数据让我们瞠目结舌,截止今年6月份,全国县级以上的新城区超过了3500个,规划容量达34亿人,几乎是全世界人口的一半。而仅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实情,又如何能够填满这庞大的容积?显然,各地区已经进入了盲目建城的状态,必然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也有可能再次推动房价虚高。
所以,当前必须对这种急功近利的政绩心态予以及时纠正,要防止地方政府消耗不必要的资源,让城镇化进城步入科学、合理、规范的轨道。如果不及时纠正,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将远远超过“烂尾楼”所带来的影响。
在城镇化率上,国家有指标要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彰显“责任心”和“担当精神”,自我加码,罔顾实际地提出更高要求,看似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其实不然。要让城镇化进程有质量、有水平,就必须建立一套地方统一的指导标准。既要有人口增量上的上限和下限,也要有相关配套上的软件和硬件,更要有经济发展上含金量。不让地方政府不切实际地加码,更不能让地方政府将重点转移到土地经济上。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