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半数农民不愿进城提醒城镇化平等赋权

2016年04月08日 10:39   来源:光明网   叶祝颐

  4月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项“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很想”占11.83%,比较想占21.73%,“一般”占17.45%,“不太想”占24.82%,“完全不想”占24.13%,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另外达到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回乡。(4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城镇化率是60%,比2015年的56.1%要提高约4个百分点。《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在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中央引导农民进城,提高城镇化率的积极意义毋庸赘言。但是半数被访农民不愿意进城,一方面说明农民现实生活状况已经改善,农村生活保障服务正在起步;另一方面,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对失去土地以后的命运充满担忧。

  其实,城镇化并不是农民进城这么简单的问题。农民不愿意进城,就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也选择到了一定年龄返乡,自有他们的道理。农民在农村有宅基地与承包的土地,农忙时在家劳动,农闲时在外打工,他们有自己的活法。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他们生活的区域被纳入城市的版图。有的地方让他们放弃宅基地与承包的土地进城。但是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担心失去土地以后,缺乏在城市谋生的技能,成为城市贫民。某些地方盲目推进城镇化,赶农民上楼、进城,造成了征地矛盾。再加上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跟不上,进城农民难享市民待遇,生活状况堪忧。

  城镇化到底该如何推进?农民到底该如何进城呢?在我看来,城镇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不是土地与户口的城镇化。城镇化要循序渐进,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农民进城落户不得强制退“三权”,即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这里面传递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值得称道。对于愿意进城,有一技之长,有能力在城市安居乐业生活的农民,城市要敞开胸怀接纳他们,给他们提供市民待遇,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原有宅基地与土地。如果农民暂时不符合进城城市的条件,或者他们不愿意落户城市,只愿意在城市务工,城市也要善待他们,给他们提供温馨的临时家园。

  对于条件不具备的地区,要把握城镇化的节奏,不能盲目贪大求快。对于不愿放弃土地与宅基地,不愿洗脚进城的农民,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引导他们科学致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活。如果城镇化盲目推进,缺乏财力支撑,罔顾农民的意愿与感受,会透支有限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产生尖锐的征地矛盾,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这显然不是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总之,城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地方政府不能急于求成,为了城镇化率的虚名与政绩需要,只求土地、户口城镇化,盲目圈地盖房,忽视人的城镇化。况且,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急剧膨胀,交通、教育、卫生、公用事业等公共服务跟不上,生态环境恶化,还会衍生严重的“城市病”。因此,城镇化循序渐进、以人为本,对进城农民与原居民平等赋权,帮助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镇,防止农民“被进城”十分重要。(叶祝颐)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2016年05月26日
  • ·留守儿童与城镇化无关    2016年03月12日
  • ·城镇化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2016年02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