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省油关空调”,利益博弈和权力争取不可本末倒置

2016年07月14日 08:21   来源:燕赵晚报   杨朝清

  “近期天气炎热,车队统计近期的油耗剧增,为了驾驶员的个人利益,车队要求全体驾驶员,严禁在场院内开启空调,并在前三站和后三站关闭空调,开启送风模式。”这条北京公交集团第三客运分公司第十车队的紧急通知还称,否则将按公司有关规定考核。(7月13日《新京报》)

  如果不开空调,在夏日阳光的暴晒下,公交车内的温度可以达到40多摄氏度。公交车上明明有空调,为什么不让开呢?节省油耗也罢,养护车辆也罢,初衷尽管无可厚非,却依然是一种价值排序上的错位。

  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压缩成本,成为不少企业的“生财之道”。由于公交司机和油耗有着利益捆绑,即使对“省油关空调”存在着质疑与批评,公交司机也只好选择遵循与服从规则。然而,“省油关空调”不仅损伤了公交司机的劳动权益,也损伤了乘客的出行体验。

  当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制度善意在执行过程中被“选择性解读”,“省油关空调”就找到了生存空间。节省油耗、保养车辆目标正义,却忽视了程序正义,难免会进入“初衷良好,方法僵化,效果不如人意”的怪圈。在温度已经达到26摄氏度、大多数乘客有着开空调利益诉求的背景下,“省油关空调”显然背道而驰。

  公交车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并不具备完全市场化的特征;可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公交车队和司机挖空心思不开空调。不论是乘客不提醒不开空调,还是借口空调设备出了故障不开空调,抑或以部分乘客不愿意开空调为“挡箭牌”,在全国许多城市,“省油关空调”都曾经或者正在上演。

  在一个盛行目标考核和量化管理的时代里,不少公交企业都实行了节能奖惩机制。司机省油多有奖金,耗油多要扣钱;这样的“紧箍咒”,让一些司机身不由己地选择了“省油关空调”。这些辛勤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宁可忍受“无空调可吹”的痛苦和煎熬,也不愿意让原本并不丰厚的薪资“缩水”。 至于乘客的利益诉求,就只能处于一种被忽略、被漠视的边缘化境地。

  “省油关空调”成为一种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既有利益驱动的因素,也和违规成本过低有关。在高温条件下,公交司机不开空调如果只由公交企业进行批评教育的话;这样的“稻草人”,显然缺乏震慑力和约束力。公交司机和乘客面对“省油关空调”,要进行利益博弈和权利争取,倒逼公交企业实现价值回归——将利益算计凌驾于劳动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之上,本来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空调走进义务教育可以有    2016年07月06日
  • ·养老院的空调岂能成摆设    2016年02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