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急救拒抬病人,合规却不合理(图)

2016年07月14日 07:49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张玉胜

  

  漫画/朱慧卿

  9日凌晨5点,81岁的丈夫出现腿脚僵硬等病症,北京通州区五一花园的丁女士拨打120请求送医。急救人员赶到后,自称抬不动老人,要求家属找人抬病人下楼。80岁的丁女士花费20分钟找到邻居和保安将老人送医,导致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北京120急救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急救人员考虑到患者的安全,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能抬患者下楼,整个过程没有违规行为。(7月13日《京华时报》)

  应患者呼救120及时出诊,却因急救人员的“抬不动”而造成迟滞送医。此举不仅直接导致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造成严重后果,更引发人们对急救人员该不该送病人上急救车的质疑与热议。120急救新闻中心只是强调“整个过程没有违规行为”的回应,恐难以平息患者家属的怨气和社会舆论的质疑。

  快速出诊缘何未能及时送医?究其缘由,竟然是由一名男医生、一名女护士、一名男司机和一名男担架工组成的4人接诊班,自称“抬不动老人”。直到患者老伴找到邻居和保安帮忙才将病人抬下楼送医,如此折腾延误了20分钟的宝贵时间。尽管当下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相关制度确实只是赋予了急救中心负责急救和转运的职责,“搬抬担架并非硬性规定”,但如此刻板地等待患者家人的帮忙,岂不贻误病情和缺失人性化,更让拨打120失去了“急救”的意义。

  诚然,要求患者家属协助移送病人当属业内常态,本身并不违规,且依据人之常情,家属也不可能袖手旁观,但问题是,当下的家庭结构不乏“空巢老人”,谁也无法掌控发病时间。当人们心急如焚地拨打120急救电话时,患者家庭未必会有可用之人。以本案为例,两位80岁老人、家住五楼、儿女不在身边、凌晨5点犯病,如果不是刚好有人帮忙,急救接诊班会不会就这样一直等下去?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真不知轮到自己该是怎样的无奈结局?

  由此说来,要让所有120取信于民、让急救中心名副其实,必须先破解“抬不动”的怪异困局。让急救人员出得了诊并“抬得动”病人,需要以制度明确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为搬抬服务的责任主体,修改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唯有如此,我们的急救才会真正有效。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