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急救免责,鲁莽张飞亦需减少

2016年01月12日 07:42   来源:红网   郭元鹏

  市民现场目击突发疾病等类似事件时,该不该伸出援手进行紧急救护?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南航生死间的张洋案、深圳女白领倒地身亡等事件出现后,“扶不扶、救不救”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日前,医改步伐一直走在全国城市前列的深圳出台了相关规定:《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应急事件的处置细则和责任义务进行明确:现场善意、无偿的紧急救护免责。(1月11日《新快报》)

  善意急救、无偿急救,是专业人员营救生命的有效补充。在专业人员尚未到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人出手帮助,与没有人出手相助,结果截然不同。如果院前善意急救能够发挥作用,则为生命的营救争取了更多有效时间。深圳市出台新规,鼓励人人参与院前善意急救,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

  让好心人大胆、勇敢地去救人,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让他们不担心承担责任,才能把“心理枷锁”从好心人的身上卸下来,让他们轻轻松松、无牵无挂地去显现英雄本色。事实上鼓励市民勇敢救人的地方还有很多。上海就专门出台了鼓励市民参与急救的制度。

  有着政策的鼓励,就能少些不必要的担心,就能让好心人不再犹如惊弓之鸟。现实生活中,不愿救人,不敢救人的现象很多。以至于让一些原本可以挽回的生命却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政府多从免责的角度做些事情。

  但是,仅仅免除责任,让市民有了救人的热情,也还是不够的。这还牵涉一个有效救援的问题。也就是说,面对需要急救的人员,很多好心的市民其实就是门外汉,仅仅有热情或许只会是“好心办坏事”。在这里笔者也想列举一个例子。在河北有一个“扶人协会”。里面的一位志愿者就因为救人惹上了官司。一位老人晕倒了,志愿者将其扶了起来,结果不仅不是有效救援,反而加重了病情,导致了老人的瘫痪。原来,老人属于高血压病发,脑血管破裂。这个时候的有效救援是平躺,而不是“扶起来”。志愿者是好心的,只不过对救援知识欠缺。

  珠海市2015年开展了一场免费培训活动,叫“人人都是急救员”,他们对所有市民都进行了急救基础知识的培训,让每一个人都掌握急救的基础知识,并且按照学习的成绩颁发“义务急救员等级证书”。不仅让市民参与救援,还让他们会救援。

  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好心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欠缺基础知识,一些好心人也容易“好心办坏事”,甚至是成为“鲁莽的张飞”。实施善意救援免职的办法是好的,但是还应该普及急救知识,让好人不是“鲁莽的张飞”,这样的救援才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