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件式执法”+“罚款1元”,糊弄谁呢?

2016年07月13日 07:17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评论员 林 琳

  不管是执法方式、载体的选择,还是具体处罚金额的确定,都应该本着依法、公平的原则,执法者不能滥用权力的弹性和裁量空间。说到底,“文件式执法”加上“罚款1元”,不过是穿了件“执法”的马甲,其随意、不作为和懒政的实质暴露无遗。

  据新华社7月11日报道,在广东省阳江市,数万平方米农用土地被非法征用了8年。8年来,当地国土部门下发过4道土地行政处罚决定书,非法征地行为不仅未被阻止,相反占地面积越来越大。记者调查发现,面对行政处罚,当事人一边认罚一边继续违法,而当地国土部门一直按每平方米1元予以罚款。

  近年来,在严肃、严格执法之外,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亦屡被提及,一些媒体和专家也不断呼吁。但看罢上述案件不难发现,一些执法部门很是“温柔体贴”,只是“体贴”得出了格。

  上述案件中,当地执法部门的“体贴”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词上。第一,“文件式执法”。对违法占用农用地的行为,当地国土部门没有置若罔闻,而是8年4发处罚决定书,其中有两份处罚决定是同一天发出的。乍看或许会觉得“挺负责的”,但事实上,这些处罚决定对违法者丝毫未发挥作用。这背后的逻辑是,有人违法,执法者就来“处罚”,违法者交了罚款便可继续违法,不交罚款也无所谓,反正执法者“尽力”了。某种角度看,这或许正是执法者与违法者的“心有灵犀”和“心照不宣”吧。有人以为,如此,若有上级机关过问或者媒体曝光,监管部门也不会落个“不作为”的定性和名声。

  第二,“罚款1元”。对非法征地,当地国土部门也“作为”了,按照每平方米1元的标准给予处罚。面对媒体质疑,当地国土局相关负责人“理直气壮”——“1元钱符合国家处罚标准”。因为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罚款。30元是上限,所以罚款1元,有错吗?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是一种正常的执法状态、处罚力度和分寸吗?如此可怜的罚款能起到纠正违法行为、震慑更多潜在违法者的作用吗?更重要的是,执法部门如此“温柔体贴”是只针对个别人还是一视同仁?

  从此番案件的诸多情节来看,执法与违法“拉锯”8年,被违规征用的土地面积不降反升;涉事土地距离其被主管的阳东区国土局并不远,国土局对自己“眼皮底下”的违法行为多年来都没有前往取证;综合执法强拆多次,次次不了了之……执法部门的“战斗力”简直“弱爆了”。而事实上,根据相关刑法条款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此番案件中被违规占用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行政处罚的问题。

  诚然,对违法行为如何处罚,执法部门是有裁量空间的,但这个裁量空间并不是无原则、无标准的完全自由,而是“罪罚”相当,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又要有所平衡,注意执法的统一和权威。

  说白了,“文件式执法”更像是为证明执法而执法,为将来撇清自己、不承担责任而不得不执法;“每平方米罚款1元”的“吐血折扣”也并非人人都能享有,而多半是“亲情价”“内部价”“协议价”。当两者结合在一起,相关部门还说自己是依法办事,真有点儿“糊弄鬼”的意思。

  不管是执法方式、载体的选择,还是具体处罚金额的确定,都应该本着依法、公平的原则,执法者不能滥用权力的弹性和裁量空间。说到底,“文件式执法”加上“罚款1元”,不过是穿了件“执法”的马甲,其随意、不作为和懒政的实质暴露无遗。我们对如此在执法上耍手段的行为不能纵容。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