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黑飞”须“法制航线”纠偏

2016年07月08日 11:08   来源:南方网   薛家明

  日前,美国政府公布针对小型无人机商业飞行的成文规定。这份规定对无人机的飞行时间、高度、速度以及使用者等提出具体规定,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对无人机商业飞行颁布具体细则。美国这一规定的出台也引起了中国业内的关注。目前,国内无人机“黑飞”现象严重,存在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问题。(7月7日 东南网)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无人机快递、无人机勘测、无人机搜寻、无人机植保等应用的落地,人们的生活大幅优化,社会效率快速提升。不过,无人机市场的快速发展,也衍生出了大量的安全隐患。比如公民的隐私惨遭蹂躏。2015年11月,一名“斗鱼TV”主播潜入校园,用无人机偷拍女生宿舍,将女大学生的“生活场景”在网上直播。无独有偶,同年5月,偶像女团SNH48在更衣室换内衣的场景,也惨遭无人机抓怕。

  更需直面的现实是,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日趋成熟,拍照技术的日益升级,甚至不需贴近飞行,公众的个人隐私,就可能会一览无余。这一切都警示我们,规范无人机飞行刻不容缓。

  无人机飞行何以如此之“黑”?首先是缘于无人机爱好者的任性。按照规定无人机飞行高度不能超过500米,他们非要冲击600米、一千米;本来监狱、军事禁区,命令禁止无人机飞行,但他们非要闯一闯;无人机飞行需要申请执照,可他们就是不遵照执行。如此任性,无人机飞行能不乱么?

  其次,缘于监管法规的严重滞后。近年来,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但相关的政策法规却还保持原样。而这监管法规的滞后,很难适应当前的无人机飞行管理。比如,《中国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规定》规定军事禁区、500米以上空域禁飞,但却对“其他需要重点保护地区”的表述上,语焉不详。这就给无人机黑飞,提供了模糊空间。毕竟,对公民来说,法无禁止皆可为。同样,在隐私保护方面,也存在大量的政策模糊地带。法规的模糊,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无人机“黑飞”。

  另外,多头管理、监管失范也是无人机“黑飞”的重要诱因。依据规定:“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不能超过500米,只有通过专门的考试,才能获得飞行许可证。”而现实中却是民航、公安、体育竞技部门“多头不管”,当前全国具有无人机驾驶资格的驾驶员仅有2142名,数万无人机在“无证黑飞”。管理的失范,大量无人机“黑飞”,不仅容易引发事故,增大公众的安全风险,更会让公众隐私沦为“易碎品”。

  可见,无人机“黑飞”须“法制航线”纠偏。对相关部门而言,要管住无人机的“黑飞”,首先要做的是完善无人机管理法规。比如制定无人机飞行的“交通法规”、准入机制、备案制度和数据传输标准,让无人机在“法制航线”上翱翔。其次是加强监管。徒法无以自行,相关部门必须通过严苛的监管,保证法规的刚性,确保公众的隐私和社会的安全,不受侵害。一旦有人闯红线,就坚决运用技术手段,予以制止。维斯如此,无人机行业才能告别“黑飞”,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