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方舟子又"搞了一个大新闻" 质疑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

2016年07月08日 07:25   来源:中国网   张硕

  这几天网络科普作家方舟子又“搞了一个大新闻”,以不署名的方式公开发表文章质疑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文中称韩春雨博士的实验存在“不可重复复制操作”等问题,暗指韩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实性。

  此言一出,科研界一片哗然。要知道,韩春雨博士的科研成果论文被发表在了世界顶尖科学研究杂志——《自然》的研究月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自然》是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会发表在《自然》上。这样的杂志发表论文自然会经过层层审核,所以韩春雨博士的论文在《自然》上发表,本身就意味着经过审核后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其研究成果更是令整个生物基因研究界为之振奋,他的方法填补了现有技术的空白,为人类基因工作带来了福音。国内外知名学者均对此表示祝贺,并邀请韩春雨博士前去讲座。

  就在这个时候,方舟子公开发文表示,韩春雨在公开场合的言论与他在论文里的描述存在诸多矛盾,韩春雨曾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出他的实验NgAgo是初级版、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而方舟子认为韩春雨描述的只是个并不复杂的转染实验,是现成的技术,并不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骤应该是不难被重复出来的才对,而不应该出现“没法重复该实验”的情况。

  面对种种质疑,韩春雨博士在网络上进行详细的回复。看过专访韩春雨节目的人都知道,韩博士本人风趣幽默,语言通俗易懂。而方舟子却用“韩春雨所谓的‘高超的实验技术’就是防止支原体感染啊?真是把别的研究人员都当白痴。”这样的话进行攻击,我认为实在是有悖于科学精神,方舟子本人应该清楚实验中任何一步出现差错都会导致前功尽弃,怎么能随随便便就否定他人的实验?怎么能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指责别人学术造假?仅凭“实验不可重复”就发表这样的言论有违科学素养。韩春雨博士在网上的回应时已经指出,有好几个关键步骤一旦出现闪失就会导致实验失败。有相关人员表示,在实验过程中,技术不难,难的是整个实验过程都不能有半点差错。韩春雨老师经过几年的研究才发表出来的成果,目前大部分实验室只刚刚尝试几个月,没有做出成果难道不正常吗?没有把握好关键的步骤就不能被理解吗?

  韩春雨博士十年来专注于实验,未发表重要论文。要说韩春雨博士靠所谓“造价”来沽名钓誉,绝对是荒谬可笑的,如若韩老师果真这样,何必要等十年?十年磨一剑,严谨的态度、踏实的研究换来的是瞩目的成就、科技的进步。这样的成就岂能是只是方舟子一人空口无凭就能任意否定的。虽然方舟子是知名的网络打假人士,但通过其指责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女士在成果发表过程中“确存在拔高自己、贬低他人、忽略别人贡献的缺点”以及一味否定中医贡献,还有对癌症女孩鲁若晴的质疑等等一系列事件中(后来鲁若晴离世,但方舟子从未为此进行道歉),我们都能看到话语霸权的影子——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随意指责他人并从不负责。加之方舟子曾多次陷入涉嫌诈骗、挪用捐款、洗钱的事件中,让公众认为他不是一个纯粹从事科学工作、进行科普工作的人。

  回到此事件中,我认为科学的进步必然要面对层层质疑,而且成果越大,质疑越多。但是质疑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不是哗众取宠;质疑要有真实的理据,不是口说无凭。我们知道,任何一项真正科研成果的权威性,都是在一片质疑声中建立起来的。尤其是最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由于其刚刚诞生,常常是他人难以证明的,所以我们选择对质疑保持疑问的态度。因为任何无论质疑声来自那离,其本身应有严谨的科学精神,要有充分的理据,是否能用具体的理论或是实验来驳斥,而不是用攻击性的言论进行指责。我们真诚韩春雨博士的成果能够更加深入,为科学进步再做贡献。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