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级中学(集团)日前宣告成立。该集团共有五个校区,今秋五个校区班级总数达到222个,学生人数超过10000人,或将成为深圳教学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对此,有关部门认为,这样可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部分家长认为是“摊大饼”,专家指出应警惕“贴牌生产”。(7月5日羊城晚报)
毋庸置疑,办学集团化的想法应该是不错的,实践中亦确有不少地区通过办学集团化,整合资源,以强带弱,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但当前一些“名校+”组成的办学集团,或通过简单的“贴牌”、或通过表面的组合、或通过一校坐大开“连锁店”等形式,造成优质教育资源垄断化、学校办学同质化和集团以外学校被边缘化的现状,同样应该引起我们注意。
部分占有地缘、生源和资源优势的学校抱团取暖,以教育集团化的名义,堂而皇之绕过“小升初”的政策关和生源分配机制,把优质生源留在集团圈内。有的甚至通过扩校园、并他校、挖名师、抢生源,垄断优质资源。某公办教育集团成立之际就曾宣称,集团内的小升初,可以在集团内坐直通车。这种对优质资源特别是优质生源的垄断,离教育的情怀和办学集团化的初衷渐行渐远。这对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不啻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组建教育集团,集团内的学校应该是优势互补、各显其能、合作共赢、错位发展。但个别由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拉郎配”式强行组合的教育集团,学校之间很难做到真正的相互融合;有些龙头学校或名校不问实际,在集团内强行推行自己的办学模式,把一己的经验机械复制到集团内的学校中去,形成了集团内办学同质化的现象,这对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特色办学十分不利。
当那些比较普通的学校对自己能并入航母式办学集团而感到无上风光的时候,那些集团之外的学校感受到的是无形的压力。这些年来的办学实践证明,一些地区这一头办学集团红红火火一位难求,但那一头集团以外的学校却门庭冷落,优质生源、优秀教师不断流失。办学集团化造成了部分学校处于一种边缘化地位。
教育集团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不留意便会走火入魔。而且作为供给侧,政府更应该恪守教育公平的原则,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鼓励和支持每一所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不应该厚此薄彼,默许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些学校身上。这些年越演越烈的择校大战,应该引起我们对办学集团化的反思。
(作者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