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推广难不仅是农民的问题

2016年07月07日 14:23   来源:燕赵晚报   毛建国

  从前几年的大蒜、生姜,到今年的玛咖、菠萝,在农产品价格暴跌中,农民很受伤。订单农业作为以销定产的重要手段,对稳定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民合理收益、抵御市场价格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订单农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因为部分农民契约意识差、恶意违约而变得难以推行,这反过来又伤害了商户和农民。(7月6日《人民日报》)

  契约意识其实就是诚信意识。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农民大多淳朴厚道,重信守诺,而现在出现了部分农民契约意识不强、恶意违约的情况,实在有违人们的印象和常识。细细想来,这种违约案例并不少。看看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独独指望农民失信,似乎不公平。

  相对于站在一旁抱怨,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提升农民的契约意识。这里需要把握两层关系,一是解决内外问题,对内把提升农民诚信意识作为重点,对外则需要整体推进社会诚信意识,让农民看有典型,学有榜样;二是解决“上”“下”问题。上策是加大教育引导,通过让守信者得利,提升农民的诚信意识;下策则是加大惩戒约束,通过让无信者寸步难行,来倒逼农民的诚信意识。把内和外、上和下的功夫做足做到位了,农民的诚信意识、契约意识,自有柳暗花明一天。

  在看到农民契约意识对订单农业制约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当前订单农业出现的问题,远远不是农民单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订单价格远远大于市场价格的时候,违约时有发生。一些企业,在事实上成了负面典型,影响了农民契约意识的提升。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了太多农业报道,最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兴,农民小乐;衰,农民大苦”。这体现在订单签订时,农民并无多少话语权。而一些企业利用手中的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常常把利润的大头拿走,只把小头留给农民。在市场形势好的年头,农民还能得到一点好处;如果市场形势不好,农民基本上就是微利甚至亏本。而对企业来说,永远都拿大头。这种情况的存在,影响到了农民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影响到了农民兑现订单的积极性。

  还要看到,传统一家一户生产,无论是在签单还是兑现上,都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在市场上我们看到,往往“大块头更有大诚信”。针对当前的农村现实,建立和发挥合作社的功能,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话语权,也能够提供订单的兑现率。农民是合作社的主体,但在合作社的组建中,却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关键环节发挥关键作用,显然比指责农民更有意义。

  由此不难看到,订单农业推广难不仅是农民问题,更不仅仅是诚信问题。就当前而言,提升农民的契约意识、组织化水平,加大农民的话语权,在签约时把更多利润留给农民,有利于订单农业的推进。而且,提升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加大农民的话语权,会促进农民的契约意识提升。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