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令家长“害怕”的幼儿园作业当休矣(图)

2016年06月30日 10:35   来源:东方网   王羡古

  在我们每个人的儿时回忆中,写作业恐怕都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可谁又能想到,结婚生子后的今日,许多父母仍旧在为作业头痛。近来,许多家长都在跟诸多媒体吐槽和抱怨,称幼儿园给娃娃们布置的作业简直堪称“鬼见愁”,已经让不少家长“闻之色变”,害怕不已。

  为什么从小做作业长大的家长们如今却对孩子们的“作业”如此惧怕呢?恐怕最大的原因在于一些作业已经超出了家长们的能力范畴。尤其是许多屡屡遭吐槽的“手工作业”,哪里是在考核孩子,根本是在“虐待”家长。虽然打着让家长配合孩子一起完成的旗号,但若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之成年人,根本无法做到,更别提年纪幼小的孩子了。这样的作业对孩子的教育又有几分积极意义呢?是不是已经蜕变成了一种彰显幼儿园“档次”的噱头和形式了呢?

  更可笑的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竟在网购平台上催生出了“代做幼儿园作业”的生意。甭管是动植物标本,还是扇面、水彩画、陶器等手工,但凡家长们需要的,就是商家乐于提供的。一来二去,很多家庭已经习惯了用这样的方式替孩子完成作业,只是这买来的“作业”对孩子们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呢?是在暗示孩子们一切都可以用钱解决?还是暗示孩子们有困难找父母?这恐怕已经悖离了幼儿教育的初衷吧!

  说了这么多,我们并不是反对幼儿园给孩子们留一些作业,而是坚决反对那些完全超出孩子乃至家长能力的“奇葩作业”。幼儿教育者们不能一拍脑袋就乱出馊主意,也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的家庭作业方式。毕竟这是在中国,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情况皆有不同。要留作业,必须遵循一个“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而是要因材施教和因地施教,让作业成为孩子们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学习成果的助力,而不是成为孩子们和家长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当然,家长们也需要做出反思。对于幼儿园的许多作业,究竟是因确实无法完成而害怕,还是因为不想“耽误”自己的时间而害怕?如果是后者,那恐怕就要自省一番了,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有些亲子互动的作业,只要力所能及,还是需要为人父母者“勉为其难”地尽可能参与一下的……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