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面对高考,家长你别慌!

2016年06月03日 10:49   来源:中国江西网   任杰

  指导冲刺复习、陪考心理疏导……找个大学生来陪孩子度过高考季,这是继“状元餐”“高考房”“高考出租车”之外,今年上海高三家长助考新“法宝”。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大学生高考保姆,有的来自大学生家教群体、有的来自一些家政中介机构,一周薪酬2000元至5000元。(2016年6月2日澎湃新闻网)

  2016年高考已经进入倒计时,此时紧张的不只是考生们,很多家长比孩子还紧张。家长们绞尽脑汁,希望为考生们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来助力考生们更好的发挥考试水平。随着高考经济时代的到来,继“状元餐”“高考房”“高考出租车”之外,又出来了个家长助考新“法宝”——“高考保姆”,目的在于更好地照顾考生们的饮食起居,并帮助考生们补课,进行心理辅导。

  很多家长们认为,在孩子身上已经投入了很多金钱和精力,孩子高考成功就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已经投入那么多了,何必要去节省这最后的一点钱呢?还有可能家长觉得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最好的高考环境吧,认为花钱越多越是重视,越有面子。别的孩子有的,自己家的孩子更不能落下。家长们可谓是用心良苦,其实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可怜天下父母心,面对高考,家长们怎能不慌、不心急如焚呢?

  笔者认为,面对高考,家长先别慌,不要盲目跟风攀比,而要尽可能地为考生们创造一个放松的应考环境。如果确实没有时间照顾考生,可以通过专业化的帮助寻找资质较好的“高考保姆”,并且在请“高考保姆”前与考生做好沟通,不然会适得其反,增加考生的紧张和焦虑。

  以国外经验来看,不少有益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德国家长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洗衣服等。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家长对孩子缺乏信心,担心这担心那,恨不得把孩子抱在怀里养一辈子。像高考之类的事情,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坎儿,别人无法替代。竞争也是人生的常态,家长要把心态放平和,充分相信孩子们就可以了。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