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长七轰鸣是中国梦的脚步声

2016年06月27日 07:29   来源:中国青年网   邓海建

  宇宙浩瀚,科技无涯。北京时间2016年6月25日晚间8点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我国首个海滨发射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正式拉开。

  从酒泉、西昌、太原到文昌,地点的嬗变,见证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质的飞跃。九天揽月,凌空驭云。可能数字更让人印象深刻: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着手研制,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长征七号采用“两级半”构型,运载能力将达到近地轨道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00千克,是目前现役的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长征五号现未服役)。这是一枚绿色无污染的环保火箭。未来,发射可靠性达到0.98的长七火箭还有望成为新一代载人火箭,用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专家预估,长七火箭将成为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承担我国80%左右的发射任务。

  对于长七火箭,值得我们如数家珍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它采用了虚拟现实vr技术和全三维设计制造技术,应用了高效率的等边三角形网格结构,大大提升了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水平,是我国首枚“全数字”火箭,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开始迈进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的大门……而抛开这些具象的成就与骄傲,放眼长七升天的时代版图,更多感奋的线索,指向中国科技梦的振奋人心: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七首发成功,在此般时间节点,也许更说明中国航天事业与科技征程,已经渐渐打开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天地”。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载人飞船、再到探月工程,自主创新之力,架设太空天梯。这让人联想起5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再往前,“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党中央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早就定下了铿锵的目标。

  巡天入地,精致探微。科技、经济、文化、民生……正如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时,习近平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是的,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接近中国梦,仿佛触手可及,更似指日可待;而长征7号这种高科技新型火箭,让中国梦的脚步声如此清晰,这正是我们离中国梦越来越近的“助推器”。从高铁到大飞机,从火箭到诺贝尔奖,中国梦的支撑力越来越形象、越来越具体。就像《自然》杂志报告认为的,就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而言,中国现在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当前还有更多的科技人才归国,中国将研发投入放在经济发展的重心。而在“十三五”规划中,数十次提到“创新”一词,让世界捕捉到中国科技梦之决然之心。

  中国梦,可见可知,可感可闻。科技发展,外交图强,中国的身影在世界舞台传递着更多正能量。就在刚刚,行程8天,60多场双、多边活动,习近平主席出访塞尔维亚、波兰和乌兹克斯坦三国,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见证着“一带一路”由蓝图构想到项目落地。全球命运共同体搭上了“中国快车”,而中国梦亦在世界朋友圈内赢得更多粉丝的支持与点赞。

  “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科技也好,外交也罢,我们离实现中国梦越来越近,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其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其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历史而言,自党成立以来,无论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抑或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梦而矢志奋斗,始终是党领导人民的求索之路。眼下,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在两学一做中增强看齐意识,步调一致、团结统一,才能在95载辉煌之后,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星汉灿烂,海洋浩渺。在中国梦的版图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创新发展,一切遥不可及的美好愿景,皆能化为近切真实的生活实践。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