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接地气 情怀有寄托

2016年06月23日 08:24   来源:北京晨报   

  校领导讲话、拨穗儿、毕业合影……又到一年毕业季,近期,各高校的毕业典礼如约而至。毕业典礼上,校长给毕业生们上的“最后一课”备受关注,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毕业典礼上,校长的临行寄语紧贴社会热点,这其中,不乏“潮人潮语”,被许多同学大赞“接地气”。(6月22日中国新闻网)

  ●支持 

  有人情味的“最后一课”

  回忆如婉转悠扬的音符,载着曾经的喜乐哀愁,在字里行间缓缓前行,大学四年如岁月给我们的小幸运,即便若即若离,却同样为我们珍藏着触手可及的温暖回忆。对于毕业生来说,大学既是一种吸引,更是一种敬畏,这种具有双重色彩的向往一直在延续,无论是何种眼光,从何种角度,大学校长的“最后一课”都是理想与现实的应有归宿。

  各种人各种精神,各种爱各种姿态,无论是出自怎样的期许,毕业仍然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每一所大学的校长寄语,寄托的都是殷切希冀,追求新奇和时尚,更能引起年轻学子们的共鸣。从这个角度而言,毕业生们在毕业典礼上希望看到的,不是校长们的严肃常态,相反,“接地气”的话语更能让学生寻获归属感,即将离别的他们,最在乎的是情怀这类词语,校长如果还是一脸严肃,未免不近人情。

  有理想可赴,有情怀可继,这大概是最值得怀念的过往。说起毕业季,很多人都是欲言又止,不是觉得含蓄,也并非出于应景。只是那段爱恨交加的岁月,不需要刻意提起,更不会就此忘记,成堆的笔记,杂乱的讲义,最美的年华里,遇到的人便是最好的记忆。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就是这四年,让一群人无法再次相聚,如蒲公英般散落各地,随风而起,随风而聚,虽然回忆只能靠视频和相簿来想起,但可以骄傲地说出,至少还有你。

  直到现在,我们依旧关注着毕业季,不是为了争议它有多“热闹”,而是因为里面有我们当年青春的影子。即便毕业寄语好似一碗毒鸡汤,年复一年,一成不变。但青春就是如此,情怀就在那里,不来也不去。就像青春题材的小说一样,总会以寥寥数笔勾勒大学时光的模样,任凭风吹、任凭雨洒,永远抹不去毕业生们心底最深刻的回忆。

  宋潇

  ●评判

  体现一所学校的高度

  相比于“现在个别学校只想着把学生招进来,学生离开的时候就不怎么管了”,这些高校对“最后一课”的重视,无疑令人欣慰。校长对致辞精心准备,“校长好潮”只是其表,其实更凸显出校长亲和的姿态和对学生的尊重,更表达了对学生未来负责的责任意识,体现了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宗旨。这于今尤其难能可贵。

  “只想着把学生招进来”,着眼于从学生头上赚钱,必然把教育当作一种市场行为,于是,教育几同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品交易,一出校门就如“商品离柜概不负责”,纯洁的师生关系也因此被庸俗化。从这个角度看校长对毕业典礼的重视,让人看到了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师德的纯洁高尚,尤其在教育颇多诟病的当下,还原了教育教书育人的本义。

  于所谓“教书育人”,其实每个毕业生都是学校的一个“产品”, 学校既是“产品”的“制造者”,理应对“产品”负责到底。“产品”不合格,必定是学校的教育出了问题。而这样的学校,当然也是不合格的。因此,对毕业生的态度,某种程度上,几乎就是学校是不是合格的标志。如果平时“粗制滥造”,当然就不会在乎“最后一课”的再一次“精心打磨”。

  “最后一课”其实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高度。“要让学生来的时候说好,走的时候舍不得。”必定从学生招进来开始,就把“合格产品”作为办学的宗旨。也因此,校长们于毕业典礼上的一腔爱心和眷恋,当然就不是作秀,而是学校一以贯之的教育精神之下,必然的深情流露,也因此格外感人。钱夙伟

  ●析因

  贵在用“心”赢得好评

  又到一年毕业季,伤感离欢,踌躇不安,“最后一课”纷纷上演。近年来,校长“临别寄语”“潮人潮语”不断涌现,一个比一个“潮”,一个比一个“牛”,潮流范励志赠言占主角。因此很接地气,而大受欢迎。2012届本专科学生毕业典礼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校长周定文寄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寄语2014年本科毕业生:创造未来。在南京大学2015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寄语:“坚守忠诚”……

  “最后一课”,是毕业季一次精彩的演讲,也是一次语言艺术的表演,是一次心灵的互动,是一次鼓励,是一次临别赠诤言。《庄子·山木》有句话:“赠人以言,胜于金银珠玉。”毕业季,高校的毕业即将走向社会,他们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人生舞台。作为校领导的“临别寄语”不啻是一柄烛光,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那些是发自内心的,推心置腹的话语和教诲,可以让我们警醒,让我们明智,这是前进路上的智囊,让我们不迷失方向,值得我们永远珍藏。

  临别寄语,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精彩演讲,是校长演讲能力的一次展示,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喜剧的冲突,诗朗诵的激情,给理融进情,给景着了灵,给龙点了睛……“最后一课”是今天,咱们彼此在课桌前分手,明天,咱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手挽手。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愉悦的开端。这是最后一次的“精神晚餐”,是为水而鱼,为鸟而林,雨中送伞,雪中送炭,夏降甘霖。今日同窗分手,道一句:珍重!明天校友重逢,贺一声:成功!离别之泪纯似珍珠,临别赠诤言是最好的礼物,值得彼此很好珍藏。

  左崇年

  ●提醒

  致辞季莫成致辞秀

  众多大学校长频用“潮人潮语”、“网络热词”,真如学生所赞美的那样“接地气”吗?我认为并不尽然,反而容易弄巧成拙,更像是被指责的网络语言堆砌的春晚小品。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穿插网络热词的校长致辞曾使听众如沐春风,比之前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要好太多,而且其中也不乏一些经典的致辞,既轻松诙谐又不乏励志。怕就怕一拥而上,过度消遣网络热词,以至于换汤不换药,变成了新的官话套话。除了满纸的网络词汇,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有用的东西,校长致辞季演变成了致辞秀。

  从报道中看到,校长们亲自出马,费心起草、反复修改演讲稿,很费了一番力气。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平日里难得见到校长尊容,离校之时听校长滔滔不绝、指点迷津也算新鲜体验;而校长们在毕业生临别之际,褪掉平日刻板的行政职务,化身卖萌的邻家大叔,以网络热词来讨好学生,给其留下美好印象,这也算是“双赢”。

  但是正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副教授所说的,“毕业典礼是一个庄严的场合,而校长去庄严化的卖萌式讲话,如果不是恰到好处,则会由吸引人变成雷人。”所以说,校长的临别赠言哪怕是再动听、再感人,都不如把心思花在日常的人才培养、学校建设上。

  某种意义上说,校长似乎更应该扮演好幕后者的角色,把毕业季致辞的机会让渡给其他人。与其由校长熬一锅伪情怀的心灵鸡汤,不如直接邀请业界翘楚传道授业解惑。即将走出大学校门踏入社会的毕业生们,需要的不是堆砌的华丽辞藻。校长们需要做的也不是在毕业季卖萌讨巧,其实,贴近学生的姿态更应当自开学典礼至毕业典礼一以贯之。

  毛旭松

  ●三言两语

  “潮”语包裹下,是关爱学生的心。

  ——于建涛

  一句话能让人记住一辈子终身难忘,这就是最美的语言。

  ——张静

  临别赠言,校长的寄语,代表的其实是一所学校的价值归属。

  ——丰超

  珍惜吧!出了社会,我们再也遇见不了这样的故事了。

  ——马英可

  有血有肉的青春时代,真好!

  ——刘志远

  牢记师长所言,不负青春。

  ——费小军

  青春岁月里,多听听这样的“鸡汤”,不是坏事。

  ——梁伟

  校长们的“最后一课”,大家都不要逃课。

  ——贺臣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