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清华大学校长会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继承人”系山寨版一事,清华副校长杨斌表示,学校的确存在着甄别方面的疏忽,“未来我们对捐赠人背景应加强甄别”。(3月24日《北京青年报》)
之前,清华官网曾报道称,2月1日上午,清华校长会见了罗斯柴尔德家族英国资产主要管理人奥利弗,希望未来能够加强合作和交流。有媒体提出质疑,发现查无此人。之后,英国罗斯柴尔德集团也做出回应,确认奥利弗不是其家族成员,不涉足集团的任何业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分部也确认,奥利弗在20世纪90年代曾是英国分部的一位支持者,现在英国分部与他没有任何关联和往来。
这场会见摆了乌龙是无疑的,似乎出了洋相。思前想后,却又让人笑不起来。
甄别方面的疏忽肯定与校长无关,众所周知,这种事务性的工作,多是相关部门安排好,请示汇报后,校长拨冗安排。到底是谁被忽悠了呢?奥利弗当然不是籍籍无名之辈,多少有点来头,具体系何方神圣并不重要,有一定背景,是财神爷就行。主要看荷包,看能否找到捐赠。正如上海交大校委会主任姜斯宪所言,中国大学的基金会,相比较国外一流大学的基金会而言,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存在迫切想引进社会资金的饥渴,所以,奥利弗的出现,或让清华校方眼前一亮,名人的晕轮效应下,不会想那么多,难免失察。
清华副校长杨斌也坦承,一点儿也不怀疑校长的善意,希望通过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支持,使清华大学办得更好。但善良的愿望,有时欲速则不达。所谓利令则智昏,利益面前,人往往会糊涂,失去应有的清醒。想当年,一个叫“郑泽”的港商,以大手笔投资为名,从宁夏骗到内蒙古,“空手套白狼”借项目圈钱,能得逞就是一些地方的招商冲动所致,情急中,造成良莠不辨、鱼木混珠的黑色幽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清华大学这次不慎拜错了财神,让人意外,是个遗憾。不过,也并不奇怪,多年来,一些高校的功利化不时被舆论所诟病。诸如年年上演招生大战,不择手段的掐尖,有的还动不动就搬出校友富豪榜来炫,已让社会厌烦。有大学教授更是放言,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虽然他有励志的好心,认为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但仍引起诸多争议,多数网友认为不能用钱衡量成败。
诚然,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避免自己、家属成为社会负担。但每个人的致富能力有大小,也不是人生的惟一目标。一个教授,一所学校,如果有如此致富的冲动,为钱红了眼,分不出奥利弗与罗斯柴尔德有啥区别,也就并不为奇。
认错一次人并不要紧,幸好没有被骗,没掉进合作的陷阱,也没有造成项目与工程的烂尾。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如果能从中吃一堑长一智,在创国际一流大学上有颗平常心,不急功近利,不急火攻心,以后再避免急中出错,这洋笑话,闹得也值。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