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京传统小吃,上点儿年纪的市民大都能如数家珍:爆肚冯、小肠陈、奶酪魏、年糕钱……但遗憾的是,这些老字号如今散落四方,门店难寻,有的甚至早已从市面上消失。而还在苦心经营的“正宗”传统小吃,也因为口味跟不上现代人胃口变化,渐渐淡出了北京人的日常生活。
北京老字号小吃这脉文化支流正在部分地走向干涸,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与此同时,一方声音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呼吁政府要对老字号加以保护,以保存北京的老字号风姿。这样的呼声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那是出于一种情感的追忆,而且,也是一种老北京人的共同心愿。
但市场不相信眼泪,只相信面对竞争的适应性。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北京早已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市场,市面上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多。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无论曾经多么辉煌的老字号,在市场竞争中都不会成为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我们目前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种尴尬:北京愈加开放,一些老字号反而愈显黯淡。
原因很简单,就是它们更多陷入了自己的惯性魔咒,并把自己当成了老小孩。即因为我“老”,所以全社会都要像对婴儿一样给我保护,进而使自己在面对竞争时失去了创新的活力。事实说明,在市场竞争中,任何外部力量的帮扶都不可能持续,只想着等靠要,老字号的名头就会成为自缚手脚的枷锁。
毫无疑问,老字号大都是上百年的金字招牌,但任何金字招牌都应当与时俱进,不时地掸掸土,去去尘。今天的北京已成为一座多元文化交织并存的城市。就拿餐饮来说,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特色名吃都在这里聚集,而且聚集的规模和力度还会越来越大。我们的老字号只有以市场化的方式苦练内功,从口味上、形态上主动创新求变,与人们的需求保持契合,才能始终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于当下而言,“老字号”们犹如行驶在立交桥上的车,到底是向左,还是向右,没有一定之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脱离了时代,脱离了市场法则,脱离了立交桥式的立体思维,而只等着外力的救助,那么,原先头上的光环就会把自己束缚住。
(作者为石景山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