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法律为道德兜底,告慰见义勇为好少年

2016年06月17日 07:18   来源:人民网   秦川

  为营救不慎落入池塘的小伙伴,江苏徐州12岁少年李鸣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李鸣鹤的父母作为原告把被救少年小旭及其家长告上法庭,要求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同时还起诉了池塘所在地村委会和致池塘形成的煤矿。6月14日,法院一审判决获救者小旭及其父母补偿原告8万元,王庄煤矿赔偿原告81206.3元。

  面对处于危难关头的小伙伴,李鸣鹤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他的身上闪耀着道德光芒,令人赞叹。小伙伴得救了,他却溺亡了,让人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加肃然起敬。然而,他的家人既没有获得赔偿,也没有获得补偿,更没有获得见义勇为称号,这显然不正常。

  该案的一大看点是,法院引入并实践了“公平责任”这一概念。在本案中,小旭是被救者,在李鸣鹤之死中,他并无过错,但法院要求其承担“公平责任”。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都无过错、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要求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不赔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又显失公平。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判处小旭家人补偿李鸣鹤家人,从情从理从法上都说得过去,平衡了双方意愿,也使两家都能接受。

  我们常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种公平正义就体现在法院的每一次依法审判中。每一次判决,是基于法律的判决,也是基于公序良俗的判决,以及基于世道人心的判决。此次法院判决获救者对救人者家人进行补偿就彰显了这一点,既呵护了法律尊严,又让当事人感受到了公平正义。不难想象,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次判决是一次法治启蒙,将不断塑造他们对法治的坚定信仰。

  如今,法院判决为李鸣鹤讨回了公道,也让他的父母得到了慰藉。但是,相关部门迟迟不批准对李鸣鹤授予“见义勇为”称号,这让李鸣鹤父母很不解。相关部门给出的理由很明确,相关政策不提倡、不鼓励未成年人在不能保证自身生命安全的情况下见义勇为,于是便不授予李鸣鹤“见义勇为”称号。

  这一理由值得推敲。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不等于未成年人不能见义勇为,更不等于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了不能授予“见义勇为”称号。正如该案审判长高晶所称,不应提倡和鼓励未成年人从事于自身行为能力不符的活动,但这绝不是说未成年人不应该见义勇为,而是更应该“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既然警方也认定李鸣鹤确实是在营救小伙伴的过程中溺水死亡,那么,其行为就符合“见义勇为”的标准,就应该被授予“见义勇为”称号。

  换言之,不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与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该不该被认定,分明是两码事。生硬地扯在一起,不仅犯了逻辑层面的错误,更伤害了李鸣鹤的家人。该事件的条理不难厘清,李鸣鹤见义勇为属实,相关部门就应该依法依规对他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金等等。他没有做到见义智为、巧为,不等于其行为不是见义勇为。如果以避免盲目模仿为借口,反对授予其“见义勇为”称号,就显得冷漠而轻佻。

  两年前媒体披露了一个案例,江西宜春高三考生柳艳兵在高考前夕,与客运班车上的持刀歹徒搏斗,保护了其他乘客。柳艳兵英勇受伤,无法参加高考。消息传出,舆论盛赞,称其未能参加高考,实际上早已交上了另一份答卷,在一场道德大考中,柳艳兵获得满分。此后,柳艳兵荣获江西“希望之星”见义勇为好青年称号,全国首个“中华见义勇为楷模”称号,还当选为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按照一些部门的逻辑,柳艳兵小小年纪也不该见义勇为,更不能授予他一系列荣誉称号。事实上,柳艳兵配得上那些称号。他的勇敢救人行为人们交口称赞。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大众认可柳艳兵,为他的行为点赞,并希望通过他的行为激励更多的人见义勇为。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应该看到,李鸣鹤救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要求,但见义勇为并不是一个法律范畴,法院没有职权在审理和判决时予以确认。尽管如此,在公众心中,李鸣鹤就是见义勇为的好少年。如今,法律已做出公正裁决,希望相关部门也能够尊重民意,给李鸣鹤应有的评价。正如有学者所称,“见义勇为”不分社会制度,也不分意识形态,不分生活条件,它是一个社会最根本的一股社会力量和最根本的使命。授予李鸣鹤“见义勇为”称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政府和社会该主动站出来    2016年06月29日
  • ·发个证书怎么会这么难?    2016年05月24日
  • ·发个荣誉证书怎么会这么难?    2016年05月23日
  • ·见义勇为的内涵不只是一纸凭证    2016年05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