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吕本富:工作方式将迎来颠覆性改变

2016年06月16日 10:46   来源:环球时报   

  “朝九晚五”是现在基本的工作方式。而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加上上班路上的时间,很可能会变成“朝七晚七”。

  这种现状逼迫企业做出改变。生产力进步带来的是社会经济进步,工作方式则是生产力最好的体现之一。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工作方式的变化已经在谷歌、脸谱这样的公司实行,国内的很多IT公司也在悄悄跟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的工作方式将迎来颠覆性变化。

  有两个条件决定了这种颠覆式变化一定会发生。首先,当今社会已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技术条件。互联网的发展,让弹性办公、远程办公成为可能。其次,现在大城市的工作状态都过于紧张,新的工作方式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这种颠覆性的改变将会是渐进式的。首先,企业内部会实行弹性工作制。突出表现在只考察结果不考察过程。公司内部会塑造一种通过远程沟通完成任务的文化。未来工作的时间和地点都将是自由的。除了弹性的工作时间,办公室、家、咖啡馆,哪里都可以成为工作的地方。这种工作方式在国际、国内不少大企业已经在实行了。例如谷歌在硅谷的办公室,就是按照休假地的模式设计的,员工在工作期间甚至可以骑马;员工还可以选择在滑雪地办公,一边写代码一边滑雪。

  第二层次的变化,就不仅体现在工作方式,也体现在企业组织架构上。未来企业将变得“小而美”。一些大公司动辄几万人,十几万人,随着部门的增多,管理成本越来越高。企业的组织规模大小取决于外部交易成本,当企业的管理成本大于交易成本时,就倾向于将业务外包。有了互联网后,交易成本急剧减少,企业也因此由大变小,成为“小而美”的形态。海尔集团的内部创业就是典型。海尔提供工作平台,过去的班组变成小团队,自己是法人、内部核算、自我激励。现在,海尔进行内部创业的员工至少有2万人。

  第三层次的变化,就是跳脱企业之外,成为自由的个体人。美国经济在回暖,但统计发现失业率还在上升,这是因为好多人在自我就业。比如说优步司机,个体设计者,自由编代码的程序员,他们没有一个企业作为工作平台,而是完全依托互联网自己单干。

  这个变革过程可能会持续5到10年时间。这种“颠覆”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它伴随着企业文化和沟通技巧的转变。中国企业一般注重组织建设,管理者对工作方式的变化可能有些抵制,这就带来了文化冲突;从员工角度来说,很多中国人也不一定愿意这种“散漫”的工作方式。所以还有一个社会接受度的问题。即便如此,这种工作方式的变化仍然是大趋势。(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企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