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自娱自乐就够了吗?

2016年06月16日 07:35   来源:解放日报   韩浩月

  李安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谈及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增长时,认为业界正在走入急功近利的陷阱,他说:“这是文化的事情,你要给他一点时间,希望大家耐心一点”。巩俐在戛纳,针对中国电影也说了不少掏心窝子的话,比如“电影不仅仅是让你去娱乐一下的,电影应该是能洗刷你心灵的一个窗户”,“中国的导演很多,但是选择的题材大同小异,都很像”……李安和巩俐表达时都很温和,但他们指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最大问题就是“自娱自乐”。

  两位“大咖”说的话,其实业界许多人都说得出来,但以他们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身份说出来,还是别具意义。尤其是在电影业的人都不再批评、反思问题,扎堆拍片赚钱时。中国电影目前处在市场爆炸和创作堪“窘”的矛盾期,或是到了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当“大咖”们在上海和戛纳说出真知灼见时,国内有一桩电影事件正传播得如火如荼。制片人方励的惊人一跪,让《百鸟朝凤》排片逆市上扬,票房十倍增长。这是自娱自乐吗?虽然有人批评这是在炒作,但放在中国电影市场普遍“自娱自乐”的大环境下看,方励的下跪一点也没法让人乐出来。这是严肃认真的一跪,是电影人缺乏的一种好态度。

  中国电影对票房这件事充满“打鸡血”般的热情,已经持续数年了。有观察者认为,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是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文艺工作者长期以来都太穷了,作家的稿酬30年不涨,极少有作家能靠稿酬生活,电影业中除了明星演员片酬不错(目前已高得离谱),编剧、导演乃至于其他做事务性工作的职员,赚得都不多。进入“唯票房论”时期后,好编剧身价上涨,导演有了票房分成,其他从业者收入水涨船高,或多或少总之比以前强了很多。在拍好电影之前,先让钱包鼓起来,赚了钱之后再去反哺好电影,这个逻辑很世俗、不乏理想化,但也有一点自欺欺人。

  问题是,在一轮轮对票房进行追逐的热潮过后,看不到中国电影的转型方向。题材大同小异的作品太多,什么类型赚钱就一拥而上,电影重视商业元素轻看影片内涵,具有“洗刷心灵”功效的电影如《百鸟朝凤》,得靠导演大骂院线经理“势利眼”、制片人下跪才能引起几天的关注。电影业的基本价值观,稳定在了“赚钱就是硬道理”上,票房有了“一俊遮百丑”的功能。对于电影,大家谈题材、谈商业元素、谈制作与营销技巧的多了,谈情怀、谈文化、谈延展价值的少了。在无果的悲愤之后,对电影有严肃创作心态的电影人也有点心灰意冷了。当优秀的文艺片导演为了证实自己也有拍摄高票房商业片的能力,争相去拍票房数亿的烂片时,整个电影创作已经彻底被市场绑架了。

  电影是娱乐产品,从这个角度讲,只要观众爱看,愿意花钱买票,它就仅仅是个娱乐产品而已,和电子游戏没有太大差别,至于是不是烂片,没必要关注那么多。但电影从被发明出来,到诞生电影史上那么多的经典,再到电影所承载的生生不息的情感与文化,都决定了它不能简单地只是娱乐产品,由好莱坞主导、指定的商业片规则,虽然最大程度地让电影有了娱乐功能,但无需细心寻找,仍能发现不少好莱坞电影做到了把娱乐与文化、感官与精神追求结合在一起。差电影可以嘻嘻哈哈地拍摄出来,但好电影背后,一定有一帮严肃认真的人,用严谨的工匠精神,来一帧帧地花费苦功。就如李安所比喻的“上海菜是细火慢炖出来的,不然就变成速食面了。”

  对国产电影的追捧与不满,同时达到了一个高峰期。追捧是因为看电影已成主流生活方式之一,看国产电影更是观众获取文化共鸣的渠道。不满是因为在与经典电影以及世界电影潮流的比对下,中国电影的确应自惭形秽。这么庞大并且还在激增的一个市场,为电影人展开手脚施展本领提供了最大的机遇,是中国电影创新的最佳时机,电影人不能因为利益的原因,把手脚束缚起来,只追求一个目标,放弃了更高远的目标。这次,李安、巩俐与中国电影谈一谈,可谓语重心长。要知道,许多电影大佬与新贵,已经渐渐地不再公开谈电影理想与价值,更没有了批评与反思精神。

  要市场还是要与命运前途息息相关的质量?在这个岔路口面前,中国电影人是时候要做出选择了。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