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导演来说,恐怕普遍面临一个哈姆雷特式的纠结——是启蒙、引领90后的审美,还是迎合、谄媚90后的趣味?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这种纠结直接转化为一种现象——“90后”这个词在业内大佬们的发言中出现频次相当之高,甚至有人直言,“要把自己的膝盖贡献给90后。”
90后价值观解构的一代,更多元、更感性,其消费心理就是,“我喜欢你,所以我选择你”,情感第一,其次才是性价比。具体到电影消费上,就是只要有我喜欢的IP,有我喜欢的明星,有对我胃口的“玛丽苏”等元素,即便情节再空洞、表演再生硬、制作再粗制滥造,我也会喜欢,也会为高票房贡献一己之力,这恐怕也是郭敬明《小时代》系列电影受年轻影迷追捧的一大原因。
与90后观影群体有相当重合度的,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叫“小镇青年”。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三四五线城市的电影市场份额逐年递增,在2014年,三线及以下城市份额上首次超过一线城市。在近几年的新增银幕中,三四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新增银幕数的50%以上,今年春节档四线及以下城市票房增幅达104.97%。正是因为三四五线城市电影消费市场份额激增,这些城市的电影爱好者,被赠予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外号——“小镇青年”,且已成为国内电影消费的潜力军。
一二线城市的青年,一般在学校的时候就经历过ftp、BT、网盘时代的观影积累,观影品位和审美水平早已水涨船高,一般烂片已然忽悠不住。但是,三四五线城市的“小镇青年”可没有那么丰富的观影经验,他们没有在电影院体验过《阿凡达》那样的顶级视觉效果,所以觉得《大闹天宫》特效特别棒,比1984年版的电视剧《西游记》好多了。拿《富春山居图》来说,明星、美女、谍战、特工、动作、悬疑等元素一应俱全,虽然有人调侃为“整体不伦不类,细节不清不楚,感情不明不白,剧情不管不顾”,但还有人就吃这一套。再拿王晶的《澳门风云》系列来说,大咖、美女、枪战、爆炸、赌戏之类“杂糅”在一块,几乎就是为“小镇青年”量身定做的饕餮大餐。
导演作为社会精英,按理说应该可以看透社会的真相、洞悉电影市场的动向,只不过,有的人选择“引领”,始终保持着对底层社会的关切和对底层人士的悲悯,收获的会是名声;有的人选“谄媚”,投其所好,收获的会是利益。但是无论哪一种选择,怕就怕在走极端——矢志“引领”电影市场者,如果沉湎于精英孤芳自赏式的艺术片,远离现实而沉浸于私人经验,最后恐怕只能留下轻盈的回声;决意“谄媚”市场者,如果陷入粗制滥造的泥淖无法自拔,堆砌出谄媚的“作品”,只见市场投机,不见艺术担当,最终发挥的,很可能是中国电影“掘墓人”的角色。
在前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当时的评委会主席吴宇森谈到,“曾经有人跟我说:吴导,你不用那么费心拍戏了,现在你很有名了,随便拍一个烂片都可以赚钱。我听了以后很伤心,国内现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情况太多了。”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烂片有两种,一种是主观要做好片,限于能力最终做成烂片;另一种是明知是烂片,只为了赚钱。不管是“引领”90后也好,“谄媚”90后也罢,能力高低可以两说,但恰恰是这种故意制造烂片去圈钱的“急功近利的情况”,可以说是目前中国电影一大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