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海外市场,将为中国电影在未来“黄金十年”赢得新的增长空间。
“走出去”有利于开展全球性竞争合作,冲破乃至重构当前世界电影版图非均衡的权力关系。
发行平台是渠道,是阵地,也是战场。建立覆盖全球的国产电影发行平台,是电影走出去的治本之策。
1月15日,“中国电影,普天同映”国产电影全球发行平台在北京启动。该平台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策划指导,华人文化控股集团、华狮电影发行公司共同搭建。今年春节前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人街探案》将通过该平台在北美、欧洲、澳洲、亚洲的50余座城市上映。未来,该平台的发行规模将扩展至全球百余座城市。
从地域分布来看,“普天同映”首先以电影工业和电影文化最发达的北美和西欧为主。其中,美国的上映城市最多,共有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等十几座城市参与,紧随其后的是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均有接近10座城市,基本对当地的华人聚集区实现了全覆盖。而在亚洲,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圈内却只有日本,近年来与中国影视界交流活跃的非洲也未涉及。如此布局,显然是以华人与华狮两家公司的现有渠道为依托,锁定“华人圈”这一华语电影的主要受众群和主流电影院线,志在以市场化方式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架桥铺路,以点带面,撬动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
为什么要着力构建国产电影的全球发行体系?这份宏愿的背后是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的普遍焦虑。产业化改革13年,中国电影市场保持了超高速的发展。2015年,中国影市交出了全年票房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的成绩。其中,国产影片的海外销售27.7亿元,同比增长了48.13%,但这仅占内地国产电影票房的10%。尽管近期《寻龙诀》《老炮儿》在海外热映,但大部分中国电影还未走出国内卖座、海外遇冷的尴尬局面。另据英国《卫报》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电影总票房为110亿美元,年度最卖座的前20部影片无一例外是海外票房超越了本土票房。比如,《侏罗纪世界》的总票房有60.9%来自海外,《速度与激情7》有76.7%来自海外。业内预测, 2017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这让人不禁思考:在产业改革和城镇化为中国电影释放红利之外,中国电影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坐拥庞大的本土市场,中国电影是否依然有必要直面海外市场的挑战,参与全球电影文化的竞争?
这显然是历史的选择。随着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外交等事务中积极发挥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是大势所趋。中国电影,同样迎来建立全球视域、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机遇期。一方面,开拓海外市场,将为中国电影在未来“黄金十年”赢得新的增长空间。今天的中国电影,不可避免地遭遇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双重挑战,封闭和保护并不会成为长久之策,唯有拥有独一无二的拳头产品,建立强大过硬的民族工业,才有可能掌握主动权。而深刻融入世界电影格局,将从产业链末端倒逼中国电影加快自身调整,强化跨国制作模式、电影叙事、影像风格等方面的“国际性”,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文化不是冰淇淋,电影也不是麦当劳里的汉堡。经济全球化正裹挟新的文化霸权袭来,电影作为特殊的文化产品,正成为硝烟四起的必争之地。从维护自身文化安全乃至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立场出发,中国电影同样需要提升国际话语权。“走出去”有利于开展全球性竞争合作,冲破乃至重构当前世界电影版图非均衡的权力关系。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追问: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电影“走出去”?我们也找到了许多答案:语言是障碍,文化折扣是现实存在,传播格局“西强东弱”的不平衡由来已久,但最关键的还在于中国电影自身。我们是否拥有足够适应全球的电影产品?是否拥有将这些电影产品推向全球消费者的有效渠道?
我们知道,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起于上世纪20年代,早在1919年,海外电影市场的利润就被好莱坞纳入生产预算。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早已拥有遍及全球的发行网络,他们确信,电影制片是一个整体,发行环节对产生票房以及扩大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好莱坞经验证明,发行平台是渠道,是阵地,也是战场。建立覆盖全球的国产电影发行平台,需要整合资源,整合政府与民间、政策与市场甚至整个中华文化圈的资源;更需要开疆拓土,以市场化的方式,建立国际认同的标准和体系。打破现有不平衡的电影发行版图,为“中国声音”在全世界争得一席之地,难度高,却也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
海外电影市场,是一个需要不断培养拓展的对象,同样是一个值得改写甚至重塑历史的契机。历史上,美国直到1994年才实现了海外票房超越本土票房。我们也需做好充分准备,以足够的信心与耐心,足够的智慧与持之以恒的努力,完成这项“利在千秋”的电影希望工程。
好在,历史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