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恒(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
在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热点事件中,当个人或者下级单位被围观、被“吐槽”、被质疑时,其所在组织、上级单位要么迫于压力,要么出于私心,要么不明真相为其背书、喊话,最终却因为舆情反转,导致深陷舆论漩涡之中,严重损伤公信力。
上级单位替下级单位背书,很可能将舆情矛头引向自己。几年前,广东一位争议人物在中部某城市涉嫖被派出所当场抓获,随后被当地公安局的某区分局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由于此人身份特殊,颇具争议,舆论对其涉嫖被警方行政拘留颇多质疑。在压力下该市公安局回应称,该案有群众举报、现场视频资料、涉案人陈述、证人证言等,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此案又有更多细节被网友翻出来,一些线索表明此案恐怕另有蹊跷,此前该市公安局的回应明显难以自圆其说。在这种情况下,舆论矛头从抓人的派出所和做出行政处罚的公安分局,指向了出面表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市公安局。熟悉此案的知情人士均认为,市局作为下级办案单位的监督者,如果及早切割,划清界限,不会引火上身。
当前的舆情形势错综复杂,绝对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就能概括的。在事实不清、真相不明时,不妨让“子弹先飞一会儿”,切莫急着出面表态。即使要回应,也应该本着依法依规的原则,不要轻易替个人或者下级单位背书,必要时应该及时与涉事方切割,以免发生舆情“次生灾害”。
近来,不少人又提到了一个政治学名词“塔西佗陷阱”,意思是当公权力部分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人们都会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为了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我们必须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维护公信力。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