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壶哥”落马,官员“文艺范”怎能靠“雅腐”?

2016年06月15日 07:30   来源:人民网   拾月

  因非法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1628.5368万元,价值澳门币20.1882万元的金条三根,江西峡江县原县委书记宋铜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在宋铜案的判决书中共112次提到“紫砂壶”,45次提到“购壶款”。作为一名县委书记,宋铜虽然职位不高,却因爱好收集紫砂壶而被人称为“壶哥”,最终因好致害,那一把把价值不菲的紫砂壶成为他受贿的一笔笔铁证。(6月14日 经济参考报)

  宋铜对紫砂壶的“痴迷”可谓是人尽皆知,甚至给他送上“壶哥”的称号。官员有爱好并无不妥,但若是将爱好与手里的权力相“捆绑”,所谓的“雅好”就容易走形,变成“雅腐”。宋铜作为峡江县委书记,收受贿赂1600余万元,而其中购壶款就高达1200余万元。为了掩人耳目,他甚至让商人装成自己的司机为其买单。试问,官员“文艺范”怎能靠“雅腐”?

  自古以来,一些官员都爱打着文人墨客的幌子行贪腐之事,还冠以“雅士”之称。近年来,在落马官员腐败案中,就常出现“雅好”的踪影,出现官员“书法家”、“摄影家”、“文学家”等各类大家。官员的“作品”会因着他的权力“畅销”,也会随着他的“落马”而“销声匿迹”。

  避免“雅好”变味成为“雅腐”,一方面官员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爱好,提高思想素质,践行“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严守底线,廉洁从政,将自己的爱好与权力相分离,避免权力任性成为滋生“雅腐”的温床。另一方面还应从源头上打压权力的寻租空间,规范权力运行,从而铲除滋生“雅腐”的土壤。同时还应该加强制度上对“雅腐”的防治,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对“雅腐”的相关法规进行细化,严惩“雅贿”和“雅腐”。

  “雅好”最忌讳和权力挂钩,雅腐和雅贿更是“祸害”党员干部的“凶手”。官员“文艺范”靠的是自身修养而非“雅腐”。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