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官员自杀首先属于公民的非正常死亡

2016年07月21日 07: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张松超

  在强调和呼吁信息公开的同时,人们也应该保持对生命的起码尊重。官员自杀首先是一个公民的死亡,是一个生命的消逝。

  7月19日14时9分,公安局接到报警,江苏南通长江镇如皋港区金岛生态园北侧长江江堤边树林内有一男子吊在树上。经确认该男子已无生命体征。初步调查,死者陈照东,男,系南通市财政局长。已排除他杀。据家属反映,其最近情绪低落,有抑郁症状。(财新网7月20日)

  官员自杀是一个老话题了,人们对此的情感基调经常陷入轻佻化和娱乐化,甚至有人为此叫好。

  曾有学者指出,在腐败成为一种人们对官员印象的默认值的时候,官员一旦出事,对官员的道德怀疑就几乎成为了公众的一种集体潜意识。有些官员自杀后,官方通报遮遮掩掩,或没有下文,也更增添了公众对“畏罪自杀”的暧昧联想。官员自杀毕竟与普通人自杀不同,及时的信息公开是消解疑云的不二选择。

  但是,在强调和呼吁信息公开的同时,人们也应该保持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官员自杀首先是一个公民的死亡,是一个生命的消逝。

  对于官员自杀,将其回归公民的非正常死亡来看待,显然更有意义。一方面,尽管不断有人因抑郁症自杀,但我们对此似乎也并不甚了解;如何远离它,面对它该做什么,我们绝对不能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很多人出于某种心理,不愿意去相信和正视官员群体面临的压力。

  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深水区社会矛盾重重。上面有考核的压力,下面有改革的诉求,但舆论往往对改革过程中的一丁点瑕疵都不包容,不允许官员试错。轻佻、肤浅地看待官员自杀,不去正视已然存在的问题,显然太冷漠。

  官员自杀,首先是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而我们在呼吁官方及时公开信息的同时,对官员自杀还需多一份冷静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悲剧的发生。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