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创新插上科普的翅膀

2016年05月31日 10:50   来源:文汇报   邢兆良

  核心观点

  当社会公众真正理解、关注、热爱科学的时候,科学才能真正成为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科普工作是联系社会公众和科学的桥梁。因此,如何使科普活动有效地走进社会公众成为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当然,时代不同了,科普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但传播、普及科学知识是社会不变的主题,也是科学工作者和专业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昨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科普是联系公众和科学的桥梁

  科学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通过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使社会公众理解和认同科学,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科学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同时,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的客观实证性、科学思想的质疑批判性、科学实践的可重复性、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新陈代谢提供了一个科学框架和知识基础,是社会思想变革的有力杠杆,是构筑人类社会思想、价值体系的基本信念。由于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旧有的文化观念、思想倾向、民风习俗往往存在矛盾冲突,所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社会传播有时需要几代科学工作者前仆后继、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为社会公众所理解、认同。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百科全书派的启蒙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努力,人类才迎来了被称为科学世纪的19世纪。当社会公众真正理解、关注、热爱科学的时候,科学才能真正成为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科普工作是联系社会公众和科学的桥梁。因此,如何使科普活动有效地走进社会公众成为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科学性是科普工作的立命之本

  科普作品首先要力求做到内容的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普工作的立命之本,在介绍科学发展的前沿和最新成果时,尤要注意。因此,科普作品最好的作者应是该领域的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因为他们对该领域的科学内容和发展动态最为了解,一般不会出现科学内容上的硬伤。不会用戏说、大话歪批的方式,以娱乐公众的名义传播错误的知识,甚至是伪科学。科普作品的首要责任是教育公众。霍金在其自述《我的公众科学观》 中强调:“科学节目 的电视制作者应当意识到,他们不仅有娱乐公众的义务,而且有教育公众的责任。”霍金充分认识到科学家一项重要的工作和社会责任,就是如何有效地加深社会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关注和热情,有必要为公众提供一条他们能理解、感兴趣的阅读当代科学之路。他的《时间简史》 等科普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畅销,充分说明霍金的科普工作满足了社会公众的需求,得到他们的认同。越是有声望的科学家,他们的科普工作越有社会影响。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和专业科学工作者满怀科学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投入到科普创作中去。美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时,有一项制度规定,基金的获得者必须履行对中小学老师和学生进行相关的科普讲座,这是从制度层面上保证科学工作者的这一社会责任。同时,社会的各种媒介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杜绝、抵制娱乐公众的“戏说歪批”风,担负起教育公众的社会职责。

  作品表现形式关乎科普效果

  科普作品的表现形式是有效走进社会公众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各阶层公众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客观上存在差异,同时,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公众接受各种信息的方式,阅读习惯和欣赏口味也会存在差异、发生变化。因此,科普作品的表达方式如何适应这种差异和变化成为科普作品能否满足社会各阶层公众需求,得到他们认同的重要条件。霍金在 《我的公众科学观》 中说:“哪怕是最成功的通俗著作也只被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所阅读。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虽然《时间简史》 发行数量巨大,但是真正读完并理解它的人不会很多。霍金看到了这一点,才动议创作拍摄了6集电视系列片 《斯蒂芬·霍金的宇宙》,吸引了大量观众。他又和另一位物理学家合作,写了 《时间简史》 的普及本。目的都是为了有更多的社会公众理解、关注、热爱当代科学,满足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与好奇。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科技成果对公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公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公众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关注也日益加大;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有了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广阔空间。这些因素使得一些伪科学有了市场,加上一些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神棍妖道”和种种伪科学知识此起彼落,给公众认识造成极大的混乱。而科普工作的严重滞后不能不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回想一下,上世纪60年代《十万个为什么》 科普丛书给青少年和社会带来多大多好的影响。当然,时代不同了,科普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但传播、普及科学知识是社会不变的主题,也是科学工作者和专业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科普需要更多“徐颖”    2016年06月29日
  • ·科普工作重在“普及全民”    2015年09月21日
  • ·科普托起中国梦    2015年05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