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研究生命丧导师工厂 当反思“商导”制度

2016年05月31日 10:39   来源:燕赵晚报   薛家明

  23日,上海焦耳蜡业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近200平方米的彩钢板坍塌,华东理工大学研二的学生李鹏不幸遇难,李鹏的导师张建雨持有事发工厂的股份。目前,张建雨已被公安部门刑事拘留。(5月29日《新京报》)

  一声爆炸,三个生命灰飞烟灭,三个家庭肝肠寸断。这样一场人间悲剧,让人痛心疾首。目前事故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厘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李鹏不能在导师缺席的情况下,进行危险实验。而且涉事工厂也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设施。据李鹏姐夫介绍:“事发工厂和一般作坊相差无几,设施非常简陋,没有看见有安全保护装置。”显然,无论这起爆炸事故如何定性,导师张建雨都在责难逃。

  更吊诡的是,张建雨的“商导”身份。张建雨不仅持有焦耳蜡业的股份,而且还是前法人代表。工商资料显示,2015年6月30日之前,张建雨是这家公司的法人。之后,这家企业的法人变更为张建军。多方信息源显示,张建军是张建雨的哥哥。华东理工大学在2007年就规定:教师不允许在校外企业进行实质性兼职,个人也不能作为法人开办公司。这让人不得不问,张建雨隐瞒自己的商人身份,将高校科研项目转移到自己公司,这背后有何猫腻,赚取多少非法利润?

  事实上,这样的担心,绝不是主观臆断。据同学介绍:李鹏的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能够达到核心期刊的发表标准。而导师张建雨却担心成果公布后,配方秘密公开,他的企业也就丧失了先发优势,不让李鹏发表论文。可见,在张建雨内心之中,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商人的身份,而不是导师角色。甚至为了商业利益,耽误学生学业,也在所不惜。

  可能有人会为张建雨的“商导”身份辩解,产学结合是科研成果快速落地的必由之路,何必揪住“商导”身份不放。但问题是,产学结合必须公开透明,而不是利用“商导”身份剥削学生,套取国家科研经费。新闻中,李鹏每天都要给张建雨做实验,帮张建雨接待客户,“几乎连洗衣服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师生关系健康么,正常么?

  事实上,在高校中研究生给“商导”打工,并不是个案。而且,由于跟着“有项目”的导师,更容易出成果,会得到更多的补助,毕业后更容易得到工作机会,因此对“商导”往往趋之若鹜。但短期的共赢,难以掩饰“商导”对高校科研生态的破坏。从长远看,“商导”必然会破坏高校的创新氛围、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从这个角度看,李鹏同学的悲剧,只是“商导”破坏高校科研生态的一个缩影。一句话,研究生命丧导师工厂,多少“商导”待考究?

  目前而言,“商导”张建雨已被刑拘,相信不久后就会受到法律的审判,还逝去的生命一个公道。但显然我们对高校“商导”问题的反思,不能到此为止。相反,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深思的是,如何构筑防止“商导”侵蚀科研的制度堤坝?如何构筑健康的产学结合生态,让导师们真正靠科研致富,而不是偷吃科研经费和成果发财?这才是“研究生命丧导师工厂”给我们的警示与反思!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乐见复旦好导师挑战学术潜规则    2016年06月22日
  • ·导师不能成“老板”    2016年06月08日
  • ·监督导师职权需多方联动    2016年06月01日
  • ·“亦师亦商”的导师该管管了    2016年05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