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应理直气壮给中学生讲“婚前不孕”

2016年05月26日 10:35   来源:东方网   张传发

  为让6岁男孩兵兵(化名)能上户,昨日,自贡市救助管理站作为原告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兵兵的亲生母亲周英(化名),请求法院依法撤销周英的监护权,指定自贡市民政局为孩子的监护人。据悉,这是自贡市首个救助站作为原告向法院起诉请求撤销未成年人监护人监护权的案例。(5月26日《华商报》)

  “生母不愿养儿”,面对这一事件,当然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同时,我觉得,更应该从教育的角度来思考。

  现代社会,大多吃穿无忧,且“食品安全仍在路上”,孩子们一般性早熟,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有关“性生活”的话题,敲敲键盘,点点鼠标,随处可见;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之下,男女之间,中学阶段,谈情说爱,搂搂抱抱,不足为怪;这其间,难免有些少男少女不能自己而“越轨”,甚至于“婚前怀孕”——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的家长,学校的师长,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应该站在“舆论的制高点”,而尽最大可能地杜绝“婚前怀孕”。

  千百年来,我们的国人总是不大愿意于公开场合谈“性”,特别是家长与学校的师长,总是希望孩子们“无师自通”,但,事实上,“婚前怀孕”的危险常常就摆在大家面前,我们如果视而不见,那不仅自欺欺人,也是对下一代的不负责任。

  给中学生讲“婚前不孕”,首先要给学子们讲清“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讲清“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如果是“冬天种稻”,如果于中学阶段就来个“婚前怀孕”,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经济能力去抚养孩子,那将很有可能给“三代人”造成伤害;再者,讲清年轻人谈恋爱“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被别人所伤害";对此“婚前不孕”一课,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师长,都应该光明正大地、理直气壮地去给孩子讲清道理,而不该“羞羞答答”。

  给中学生讲“婚前不孕”,不能光靠空洞的说教,要用实际事例来说话,要“有声音,有图像,有文字”,让受教育者耳濡目染;这其间,“生母不愿养儿而救助站起诉请求撤销其监护权”,便是一份典型的活教材。

  试想,报道里那位孩子的妈妈周英,以及她那曾经的“男朋友”,如果早在中学阶段就接受过“婚前不孕”的教育,他们懂得了“对自己负责,对孩子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道理,或许就不会有婚前性行为;退一万步说,即便控制不了自己而一时冲动,那也应该学会“使用避孕套”;可以肯定地说,给中学生讲“婚前不孕”,那是对天底下所有的“兵兵”根本性的救助。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