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华为跑不出“大深圳都会区”

2016年05月26日 07:08   来源:长江日报   孙不熟

  华为总部搬迁传闻已经被否认,但该公司的确有众多业务部门会搬迁到东莞,相当一部分的GDP与税收也会转移到东莞。这对深圳来说,真的会带来很大损失吗?

  我们知道,华为是搞制造的,不是搞金融的,不是搞房地产的,也不是搞O2O的,不可能像招行、腾讯这类企业待在浮华富贵的CBD,他们需要的是大量的工业用地,以及硅谷式的舒展的工作环境。这个东西,深圳给不了,但是东莞可以,而且是以极低的成本给。

  其实东莞与深圳基本处在一个经济生态系统。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还是产业链,东莞与深圳早已称得上无缝对接、水乳交融。在同一个生态系统内,可以更低的成本拿到更大的用地,华为何乐而不为?

  所以,华为众多业务部门向东莞搬迁,几乎是一种必然,深圳只能顺应,无法阻挡。但这并不意味着深圳就要“空心化”了,因为华为总部不太可能搬离深圳,大部分的税收、专利数据仍然属于深圳。因为无论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人才储备,还是政策扶持力度,东莞都不具备与深圳争夺“总部经济”的筹码。

  不仅是华为,富士康的众多部门早已搬迁到郑州、成都,但其大陆总部仍然放在深圳。中兴生产基地正在向河源布局,比亚迪生产基地也在向惠州与汕尾布局,但其总部均留在深圳。另外,英特尔的部分工厂也搬到中国了,但其总部仍然在硅谷。

  这说明什么?深圳正在从过去的“制造业+服务业”的大包大揽,转型为一个以服务业与总部经济为主导的平台型城市。以深圳的土地资源储备,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去扭转这个转型趋势。深圳与周边的东莞、惠州基本实现经济一体化,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华为的业务部门搬迁到东莞,但仍然离不开深圳的专业服务与人才支持。华为在东莞发展得越好,其深圳总部当然会更好。

  深圳一向被认为是最像硅谷的城市,但与硅谷相比,还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个是科研机构的不足,硅谷以及周边聚集了一大批斯坦福、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等世界顶级的科研机构,深圳还远远不能与之媲美。

  另一个不足是,硅谷已经成为一个跨越行政边际的大科技园区,苹果、谷歌、英特尔等公司分属不同的行政区,但这些行政区早已打成一片,成为一个高度融合的生态系统,深莞惠的同城化水平虽然已经不错,但行政边界的隔阂仍然存在,与硅谷内部的融合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深圳要真正成为中国硅谷,除了要加强科研机构的配备,还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将行政边界进一步模糊化,消除行政隔阂。这样既能拓展深企的腾挪空间,也能带动东莞惠州的产业升级,然后与后者共生共荣,形成一个跨越行政边界的大深圳都会区。

  到时候,深圳就承担一个类似于旧金山之于硅谷的功能,即高科企业的专业服务与金融支持中心。华为、中兴这些高科企业即便能够迁出深圳,但一定离不开大深圳都会区,更跑不出珠三角城市群。这样的深圳才是一个具备可持续竞争力的深圳。

  (作者为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沪深“科创22条”有何不同特点    2016年05月31日
  • ·深圳,一座“有质量”的城市    2016年05月24日
  • ·凝聚各方智慧 助推深圳改革    2016年05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