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成熟的“官邸制”需要成熟的监管

2016年05月18日 14:24   来源:武汉晚报   郭元鹏

  5月16日,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行政改革蓝皮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No.5(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指出,我国实行官邸制时机已成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探索实行官邸制”,这说明,这一制度已经被纳入中央全面改革的重要计划。可以说,“探索实行官邸制”的初心是良好的,只要监管到位,只要措施到位,只要设计到位,“官邸制”就能成就官场的清风明月。这也是我国探索官员管理,杜绝腐败的一种探索。

  对于为官者来说,由于目前的用人制度,异地为官成为了一种常态。异地为官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让官员脱离自己的生活圈子,少些“碍于情面”的照顾亲属,少些“纠缠不清”的老乡圈子。目前,基本上实现了县委书记、县长一级及其以上官员的异地为官。

  异地为官当然就牵涉到了居住的问题。如果异地为官的官员在当地购买房产,则存在一定问题。一来,家属未必跟着,一套房子空空荡荡,也是资源的浪费。二来,由于调动频繁,后期处理房产就会成为麻烦。三来,可能给巴结官员的人提供便利。

  这样,实施“官邸制”就有了需求的现实。有了固定的“官邸”,无论谁到一个地方主政,就只能居住在“官邸”里,地方是固定的,对于官员上班来说就是方便的,对于百姓监督来说也是方便的了。

  调查显示“官邸制已经成熟了”,但是需要思考的地方也还是不少的。我国古代实施的就是“官邸制”。同样的“官邸”里,有人两袖清风,有人黄金万两,有人青菜小米粥,有人鱼肉配燕窝。

  这就是监督的问题,我们的监督制度是否也成熟了?也就说,我们该如何监督官员的“官邸”,让他们在“官邸”里处于被监督的状态?

  建立“官邸制”,另外一个问题则是,需要让官员的官邸更接近百姓的住所。位置能否选择在小区里,让官员和百姓居住在一起?一来可以了解民情,二来可以纾解距离感觉。当然还有费用的问题,是免费居住还是支付房租?官员为官是领取了薪酬的,住所不能是免费的午餐。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官邸制”不是灵丹妙药    2016年05月20日
  • ·官邸制改革亟待破冰    2016年05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