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实行官邸制时机成熟,期待开花结果

2016年05月18日 13:59   来源:光明网   盛翔

  5月16日在北京发布的《行政改革蓝皮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No.5(2016)》指出,建立中国特色官邸制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在反“四风”、转作风中抓紧相关条例的起草和制度构建,做好顶层设计,在不动产登记制等基础制度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官邸制,并自上而下实施。

  所谓官邸制,就是由国家为重要官员在任期内提供住房的一种制度。它的核心是,官员只有任期内的房屋使用权,不享有任何产权,卸任后就必须搬出退还。三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探索实行官邸制”。自那时起,这一制度已经被纳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计划。此番《行政改革蓝皮书》提出“建立中国特色官邸制时机已成熟”,让人不由期待能够尽快看到具体的探索行动。

  当下,领导干部违规建房、“以权谋房”已经成为腐败新形式。一个领导干部到某地任职,地方大都为其准备好了“住所”,这个“住所”往往就成了其个人资产。调离后多数不退,实际上为永久占用,还可留给后代。这样公私不分的住房制度,无疑是对公共资产的一种侵占。由于房子市场价值不菲,此类打马虎眼的侵占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而且引发了公众不满,给公共财政增加了额外负担。

  实行官邸制是通行的国际惯例,公家的住房与私人的私产,不可混沌不清。国外实践表明,官邸制可有效制约住房腐败,防止官员侵占公房。相比之下,我们当下的官员住房体制固化,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导致公共财政负担沉重和公房资源浪费严重。某种意义上,我们建立官邸制,时机从来就是成熟的,因为在我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实行的就是官邸制。

  既是国际惯例,又是历史惯例,蓝皮书中仅0.6%的受访者,认为“时机不成熟,阻力来自所有公务员”,充分说明改革时机已经成熟。但是,实行官邸制肯定会有阻力,那些已经无偿获得公房的既得利益者,不会心甘情愿交出多占的住房;特别是考虑到历史上形成的离退休后仍住公房的干部,改革会有很大难度。要改革,必须先有顶层制度设计,最好是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实行官邸制的范围、对象、房源以及时间表。

  从国外经验看,官邸制一般仅限于各层级的高级公务员。因为兴建专门的官邸是需要成本的,要防止官邸制反而成为再度新建楼堂馆所的借口。为此,应该明确官邸房源的来源,以新建作为例外。在此之前,有必要按照三中全会“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的要求,对领导干部的现有住房进行全面清理,限期清退多占住房,逾期不退严肃处理。与此同时,推进干部住房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官邸制是反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有效约束权力杜绝公私界限不清、权力使用不明的重要手段。实行官邸制的时机既然已经成熟,眼下需要的因此只是决心和行动,使之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官邸制”不是灵丹妙药    2016年05月20日
  • ·官邸制改革亟待破冰    2016年05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