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患者14年不忘还债,诚信品质值得学习(图)

2016年05月17日 07:16   来源:西安晚报   文/苑广阔 图/朱慧卿

  广州增城区人民医院,一名来自江西广丰,叫黄式水的人,14年前因为治病欠了医院3000元钱,14年后他再次来到医院,还上了这笔欠款。“一个连出入院信息都难找到的患者,从未想过他会主动回来还钱;做了几十年医生,我还是第一次遇上这样的患者。”连日来,面对前来采访的媒体,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黄延年感慨地重复着同一句话。(5月16日《人民日报》)

  14年,3000元,两个简单数字的背后,铸就了一段诚信传奇,而这段传奇的背后,除了诚信,还有良知、感恩等人类宝贵的道德品质。作为一名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农民,黄式水也许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出了大大的“诚信”二字,也让自己成了这个时代的“诚信榜样”。

  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信任,甚至于陌生人之间也可以彼此托付,那么这样的社会在运转过程中不但会更加顺畅,更少摩擦,而且运转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反过来说,一个失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只能互相提防,则人际关系不但少了一份温情,而且社会运转的成本也会大大提高,最终这些成本都会分摊到我们每个人的头上,由我们自己来承担。

  黄式水身上的诚信品质当然值得我们学习,但由他的诚信更应该引起我们对社会失信现象的反思。尤其是从政府到社会都越来越重视诚信体系建设,失信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的当下,诚信更有理由成为公民的一种道德自觉。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