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北京化工大学大四学生许涛在微博上借钱救父,承诺3至5年内连本带利还款。今年5月9日,曾经的捐助者曾鹏宇接到了许涛的还款,将此事在微博公布,引发网友关注。(5月13日北京青年报)
有借有还,天经地义,而这个“还债”故事何以成为感人新闻?
显然,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借贷行为。许涛是为了治疗父亲白血病而在网上向网友借钱的,并承诺支付5%的年利息。现在,许多熟人之间的非应急性借款都经常遭遇有借无还的赖账问题,更不用说这种陌生人之间的应急借贷关系了。相信大部分借钱给许涛的人,想到的应该只是捐钱而非借钱,更不会想到利息。
可是3年之后,刚工作一年多,目前月收入只有5000多元的许涛果然信守承诺,向捐赠者之一的曾鹏宇返还本金及利息。
许涛的还钱电话一度让曾鹏宇十分错愕,甚至以为是诈骗电话。这一细节反映了在当下社会现实中,骗子的出现率在直观上要比诚信的出现率高。越是稀缺的东西就越能让人动情:假如信守承诺是社会的常态,那么许涛这种特殊的“还债”故事尽管仍然会令人感动,但感人程度就要打上折扣了。
当然,许涛的感人之处还不仅仅在“有借有还”这个单一行为上,还在他精致地为他人考虑的整个行为链条中。
许涛在求助帖里写道:“无论我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或是工作的变动或升迁,我都会及时将我的联系方式和所有情况公开,不会让您找不到我。毕竟您的任何一分钱都凝聚了您的辛勤汗水,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不劳而获。……前一段时间,村里的父老乡亲为父亲捐助,母亲就说过,如今我也同样申明:您的借款中,家里不富余的不要,家里孩子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在家的不要……”
这段话里隐含着三层的“精致考虑”:一是告诉借款者不会因为自己工作变动而失联;二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不劳而获,他不会把接受捐助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三是不求穷人的帮助,因为穷人本身也可能需要别人帮助。
也许有人会认为,人在有求于人时往往会尽力表现出“楚楚可怜”或者“楚楚可爱”。但许涛的善解人意并不止于求助之时,还表现在求助完成之后:当曾鹏宇把许涛还款的事发到微博时,马上引起众多的关注,这对那些千方百计想引人注目的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但许涛想到的却是其他需要关注的人。他说:“我还钱的事情不想再被关注了,(其他求助微博)一开始没关注量时,才是最需要关注的。”
钱理群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在许涛的身上,我们难得地看到了“精致地为别人着想”的思考方式。他想到如果有钱人借钱不求还钱,会影响到钱少的人不敢轻易帮助别人;他说:“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不劳而获”;他不要穷人的帮助;他希望把人们的注意力移到那些还需要帮助者的身上……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对他人的精致考虑。
文明的精髓是做任何事情都考虑别人的需求与感受。人为自己考虑是本能,为自己考虑的同时还能考虑别人就是文明。许涛的感人行为,就是在背信弃义、唯我独尊时常出没的特殊社会环境中凸显出来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