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男护士”社会分工不需要“保护性平等”

2016年05月13日 11:06   来源:南方网   杨朝清

  邓润泽是南方医科大学开设助产专业后的首批本科毕业生,求职毫无难度。根据广东省男护理协会的统计,在广东省三甲医院中,男护士比例已经达到了2%,精神专科、ICU、急诊、手术室成了男护士最为集中的区域。在越来越多男士走进护理甚至助产团队的同时,广东护士的离职率却接近8%。(5月12日《南方都市报》)

  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 “职业的壁垒”、“性别的藩篱”被不断突破。“女城管”也好,“男护士”也罢,这些打破常规的劳动者不仅依靠身份标签吸引眼球,更凭借着比较优势赢得了他人的社会认同。在身份社会逐渐向专业社会过渡的当下,“男护士”要想赢得尊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就必须用出色的角色扮演来说话。

  在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一种“保护性平等”的陈旧、滞后的价值观念。先入为主地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男性不适合从事什么岗位,通过限制、排斥求职者的权利来进行过度保护,这造成了对求职者一种长期的不利结果。求职者被区隔、被排斥于那些被认为对他们有害的环境,从而失去了机会公平。

  这边厢,老百姓求医问药的需求渐趋强烈;那边厢,三甲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供不应求。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护士行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过劳症”和职业倦怠;而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层出不穷的今天,护士不可避免会承受来自病患及其家属语言甚至身体上的伤害。只有正视护士的爱与痛,关注了这个行业的生存生态,我们才能对护士离职多一份包容和理解。

  和女护士相比,男护士通常在抗压能力和应急能力上稍胜一筹;而对于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来说,遇到女护士难免尴尬。这一点,已经在职场得到了验证。只不过,和女护士相比,“万花丛中一点绿”的男护士依然显得那么清新和稀缺。说到底,打破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实现就业观念的重塑和更新,依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护士的技术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护士的服务属性却被人为地拔高;护士被塑造成为一个伺候病患的角色,缺乏基本的体面和尊严。男医生和男护士不仅在薪酬待遇、发展空间上存在着鲜明的反差,也在社会认同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双重缺失,让男护士依然缺乏足够的职业吸引力和竞争力。

  让男护士更多地进入医疗行业,固然需要市场来调节劳动力资源,也离不开公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只有摘掉“有色眼镜”,更新社会评价,让 “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才能让男护士成为求职者眼中的“好工作”,才能破解男护士供不应求的困境。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