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注射过期药物,“护士过失”只是其中一环

2016年03月24日 06:53   来源:京华时报   郑山海

  护士粗心、科室忽视,医院的职能部门呢?同时,建议各药厂把有效期标识做得醒目一些。

  近日,有报道称,有24名患儿在河南林州市中医院住院治疗期间被注射了过期的氯化钠注射液。对此,院方承认过失并愿承担责任。

  “非法疫苗”的问题还未结束,又一起事关药品管理安全的事件被曝光,如同一个感冒未愈的患者,再次遭受病毒的侵害,带给人们的冲击可想而知。

  到目前为止,当事医院的态度是真诚的,涉事护士长被停薪免职,4名责任护士也被停薪停职并接受调查。同时,医院领导也对媒体公开表态“孩子出了问题,医院永久负责”。这种直面过失、勇于担责的态度,值得肯定。

  但是,问题显然不能就此结束。一家公立的县级医院,本应拥有完善的药品使用管理制度,怎么会发生如此低级的失误呢?

  从使用端而言,护士在给患者用药之前有“三查七对制度”,其中就包含有核对药品是否合格的内容,如果是过期药品,必须终止使用,这是保证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之一,在很多质量管理中,具有一票否决的权重位置。只要认真“三查七对”了,就绝不至于发生此事。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环节,偶尔出现一两次纰漏,也并非不能理解,但连续发生在24名患儿身上,就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

  从报道来看,这批过期药本身是作为备用药品在科室存放的,这就存在一个药品的管理问题。因为药品的使用必须坚持先进先用,近(效)期先用,旧药未尽,新药不用的原则。生理盐水作为一种最常用的药物输液溶剂,每天都会有很大用量,一个病房,只要能有序替换,完全可以避免发生整箱生理盐水过期的问题。

  护士粗心、科室忽视,医院的职能部门呢?按照药品管理要求,医院应该有部门定期对科室的设备、备用药品进行管理。而这家医院能把过期半年的药品翻出来用,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有超过半年的时间,医院的职能部门没有对科室的库存药品实施有效监管。

  按照目前通行的管理方法,药品失效后,损失大多由当事科室承担,这可能导致相关科室为避免损失而违规使用过期药,特别是氯化钠这种药物过期,危害可能并不明显。事发医院是否存在这种情况,还需进一步调查。此外,有些科室敢于这样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各种药品包装上面有效期的标注字体几乎与说明书完全一致,不仔细看,很容易躲过管理部门、患者或家属的眼睛。对此,建议各药厂把有效期标识做得醒目一些,如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类似事件上演。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