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识破偷婴假护士,岂能依靠“主要看气质”?

2015年12月08日 13:22   来源:东方网   郭元鹏

  近日,四川“90后”女子苏某穿上偷来的护士服,到一家医院盗婴儿,被婴儿奶奶刘阿姨碰见。刘阿姨依据她的言谈举止,感觉很是可疑,在讯问后,假护士突然逃离。这时候刘阿姨叫来了保安将其拦下。警方提醒:医院是盗窃诈骗高发地,大家务必警惕。(12月7日《央视网》)

  这位偷婴儿的假护士,是大摇大摆走进医院里的,又是大摇大摆走进病房里的。刘阿姨之所以能发现假护士,依靠的并非是火眼金睛。她感到这个护士很可疑。不论是形象,还是言谈,都有问题。这激发了刘阿姨的警惕之心。刘阿姨识别假护士的经历,让笔者想到了眼下很流行的一个游戏-----“主要看气质”。无疑,刘阿姨识破假护士依靠的也是“主要看气质”。是因为护士有着独特的气质,这位假护士一看就是冒牌货。

  可是,这样的“主要看气质”也是十分危险的。试问,到医院偷窃婴儿的犯罪分子很多,又有几个是在医院病房被抓获的?这说明依靠“主要看气质”是行不通的。只能说这个假护士还不“专业”,自己的气质就暴露了自己。问题是,很多到医院偷窃婴儿的犯罪分子,伪装的特别好,依靠“主要看气质”是不能发现的。伪装成病人的,很像“病人的气质”;伪装成医生的,很像“医生的气质”;伪装成护士的,“很像护士的气质”。于是,才有了难以终结的医院盗婴案件的不断发生,在当场被抓获的人是少之又少。

  这说明,对于医院的治安防控来说,是需要加强的了。医院的安保手段需要提升,不能走在传统的“主要看气质”的低层次。“好人长了一张好人的脸,坏人长了一张坏人的脸”,只是电影的演绎。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坏人其实是长了一张“好人的脸”的。这个时候,如果防控手段依然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医院盗婴案件多发的现实无奈,则是悲催的。这就需要医院提升技术监控手段,而这个技术手段不能仅仅是“医院挂满摄像头”就能解决问题的。对于医院来说,应该建立一套及时发现坏人,及时抓获坏人的安全体系。

  为何发现假护士的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她既没有什么侦查技能,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为什么监管部门没有通过“主要看气质”分辨出假护士?自己医院里有多少护士,护士都长得啥样,难道都不知道?难不成这个假护士比间谍还高超?这其实是疏于管理造成的。延伸了来说,这些龌龊的假护士们,又用多少婴儿成就了自己的违法买卖?这些婴儿又是如何在没有出生证明的情况下,进入到了买孩子的家庭?在这些犯罪分子作案的时候,最该谁来发现?在他们出售婴儿的时候,最该谁来发现?在这些被偷走的婴儿进入家庭的时候,又该由谁发现?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