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暴雨,都是民众打分时间

2016年05月12日 07:38   来源:羊城晚报   耀琪

  10日,广州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不少街道,积水过膝,部分路段甚至水浸过腰。

  水浸街在广州,每年会有好几次。按理说,广州对洪涝的防御,应该是有经验,且具备人力、物力储备的。然而事实却是,每一次暴雨袭来,城市都会变得一塌糊涂。

  《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去年开始实施,对于如何防御灾害天气,有着详细的指引和要求。

  比如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多部门制定城市暴雨应急预案,避免因暴雨导致城市积涝;对已出现积涝的地区及时进行整治疏通。有关部门收到预警,应该迅速反应、及时出动”。然而,这显然受制于各基层单位的意识和能力。也许市政、交警、交通部门都尽了全力,但让人看到的依然是杯水车薪。

  或许,在100年前,“落雨大水浸街”,可以当作是广州的一种风情。可如今广州已经是上千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对于水浸的处理和防御依然还是靠捉襟见肘的排水系统,的确令人深思。

  令人遗憾的是,城区的扩张,除了进一步硬地化之外,并未给洪涝入地、容纳或迅速排走以出路。地底下可说是“看不到”的城市,是很难出形象工程的地方,排水设施再薄弱,未免也很难引起重视,更别说像青岛那样百年不过时了。

  对市民来说,该上班的还是要上班,该送孩子到学校和幼儿园的,也无法再折返回头。在暂时还无法避免出现水浸街的情况下,公众出行,最迫切需要得到的是道路水浸的具体情况,地铁、公交受影响程度,哪些路段不应该开车前往,不能停车。

  可是,这些信息基本都是封闭的、割裂的、分散的、滞后的。有关部门对情况的掌握,甚至还比不上市民在微信上自拍、直播和转发的速度。至于相关部门的公众号,也没人更新和预警,仅有的信息也不过是气象话语的再重复。

  面对雨季灾害,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夯实主动防御的能力,有必要形成各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救助合力。对暴雨的防御,不应只是停留在硬件和技术上,更是考验各部门对民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只要暴雨继续,这个考验就不会终结,而且分数自在人心。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