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代际标签

2016年05月09日 07: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从历史长河中可以惊奇地发现,当初对新生代批评得最激烈的那些方面,往往成为新生代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贡献最显著的领域。

  ---------------------------------------------------------

  上世纪80年代,因青年中间流行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等行为而被贴上“奇装异服”的标签。此后,80后的主打标签是“叛逆”,而90后的主打标签则是“自我”。成人世界给每一个新生代的标签,似乎都是以负面评价为主。负面标签何以总是因每一个新生代走上历史舞台而如影随形呢?

  新生代与青春期重合

  世代的存在是一个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受到特定历史时期影响的直接且客观的反映。同一个历史时期出生的社会成员,会具有较多社会相似性,这就构成了每一个世代客观存在的共同特征,尽管它们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深或浅。

  从政策视角看,世代划分就是把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相似位置、有着相似诉求、面临相似的发展阶段、需要社会提供相似支持的青年个体,建构成一个有着共同特征的青年群体,从而更好地为青年发展制定政策、出台措施、提供支持。从认识论基础看,我们在对他人进行观察认识时,总是自动地、无意识地将其归入一个社会群体,并将这一群体的总体特征赋予该个体。这种类别化认知,多以生理特征、社会特征、生理特征和社会特征的综合等方式来进行,性别、年龄和种族是其中最明显的分类特征。对新生代青年进行整体认知并贴上标签,实质上就是对他人进行类别化的认知结果。

  新生代与青春期重合,青春期的大多数特征都属于客观的社会事实,其本身并不具有好的或坏的特性,或者说具有往正反两种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新生代走上历史舞台,总会给成人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和冲击,成人社会必然更加关注新生代带来的风险,因此一般就会从维持现存制度规则和社会秩序的需要来界定新生代的负面因素。美国青年研究专家劳伦斯·斯滕伯格指出,“事实上,可能就没有一代成年人不会为了年轻人的性格和行为而抱怨的。”从鲁迅笔下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到如今给80后“叛逆”和90后“自我”等标签,均是这种消极代际观的反映。

  新生代的群体标签尤其是负面标签,主要是成人社会运用自己的社会结构权力,包括政治权力、舆论权力、社会权力以及其他支配性权力,对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新生代的表现给予一种社会性的负面定性和负向建构。从社会心理看,对80后、90后贴上负面标签的社会现象,实际上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变迁产生某种恐慌情绪的集中反映,是人类社会中“一代不如一代”的陈旧观念通过日益发达的新闻媒体进行的媒介渲染,是人们用旧观念、旧方法和旧结论对社会新现象进行的错误理解,是旧理念、旧知识、旧理论未能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陈腐结论。因此,新生代的负面标签,是成人社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和规则建构起来的,并不一定是新生代本质的真实反映,也不一定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理性批判给新生代贴负面标签现象

  从发生主体看,世代负面标签主要是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构建起来的,未必获得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党和政府始终代表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始终相信青年最富有朝气和梦想,当代中国青年也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个人以为,在理性批判给新生代贴负面标签现象的同时,要看到关于世代的负面标签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有助于使新生代的表现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资源关注、重视并予以解决——通过对新生代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既定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一种社会问题的建构,确认为社会问题,进而推动社会资源优先解决新生代可能出现的这些行为。更重要的是,要辩证地看到这些负面标签蕴含着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因子。

  美国学者英格尔·哈特在《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一书中指出,“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反映的是其未成年阶段的生活条件,并且价值观的转变主要是通过代际的人口更替实现的。”新生代一般会把社会重大变化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中,又主要通过生活方式和青年文化得到直接凸显。从历史长河中可以惊奇地发现,当初对新生代批评得最激烈的那些方面,往往成为新生代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贡献最显著的领域。邓希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