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贫困生再认定看话费,不必急着反对

2016年05月09日 07:13   来源:京华时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顾昀

  学校既要给贫困生真正的人文关怀,也要避免扶助资金被浪费和滥用,这就不能采取偷懒的办法,而应扎扎实实地做好动态管理。

  近日,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正式公布了对4463名贫困生话费调查的大数据处理结果,有21人被“摘帽行动”取消了贫困生资格,还有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

  对此,有人大感不解,贫困生就不能多打电话?还有人认为学校此举过于苛刻,缺乏人文关怀。

  其实,不必急着反对。对比以前乃至今天仍在执行的若干贫困生认定标准,江苏大学的做法是有一定进步的。在不少地方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仍在沿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办法。比如有学校仍把购买电脑作为一种高档消费,而没有考虑到电脑已成一种学习必备工具的现实。还有许多学校把饭卡消费作为评判标准,这实际上也不科学。

  江苏大学采取话费调查的方式,本身是为了做到“精准扶贫”,这个出发点没错。从统计方式上,学校对贫困生话费情况也进行了较全面的摸底,发现手机月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大多数,超过150元的人数为64人,仅占1.43%。随后,学校还对一些话费较高的同学进行调查,确实因特殊原因话费超出的学生,并不会被取消贫困生资格。这样做,相当于照顾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而不是蛮横无理地“一刀切”。

  不过,这种做法本身也有一定缺陷。比如江苏大学要求学生提供的仅两个月的话费记录,虽然调查对象的普遍性有了,但数据采集的完整性稍显不够。因为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些偶然性。比如有人凑巧这两个月电话打多了一些,而有人凑巧打少了一些。这样就可能出现“漏网之鱼”,也可能造成误伤。实际上,可能有些贫困生某个月打电话确实多了,但又说不出口,比如谈恋爱了、家里有了急事等等。那样的话,取消贫困生资格,看似有理,但其实会给学生带来伤害。

  在贫困生认定与再认定问题上,一方面要照顾到真正的贫困生的心理感受,不应采取过于极端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不能依赖于单一的评价和考察标准,避免出现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结果。近年来对贫困生的补助范围有所扩大,这是好事。毕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该应补尽补。与此同时,不妨借助大数据提高精准度,以发挥贫困生扶助机制的最大作用。比如通过对学生各类消费情况的综合分析,或可更加充分地掌握贫困生的总体情况。

  真正的贫困生,其消费水平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而滥竽充数者,也很难长期掩饰下去。学校既要给贫困生真正的人文关怀,也要避免扶助资金被浪费和滥用,这就不能采取偷懒的办法,而应扎扎实实地做好动态管理。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