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付不良中介,要找病根用猛药

2016年05月05日 07:52   来源:广州日报   夏振彬

  在我国,如果说中介机构“口碑不佳”的话,那么房产中介差不多就是“负分滚粗”了!提起它,租房的会心疼曾经交过的“学费”,买房者会吐槽此处省略几万字的“血泪史”,个别情绪激动的甚至会将其视为“公害”并列入最让人反感的职业之一!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房屋家居领域投诉情况专题报告》,曝光房屋中介的四大问题,包括乱收费、霸王条款、违规操作、隐瞒房屋真实情况等等。

  这些“恶评如潮”自然有妖魔化的成分,也有刻板印象“从中作梗”。但不可否认的是,房产中介整体来说并不招人喜欢——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住建部统计,我国目前大概有6万多家房产中介机构,从业者近百万人。作为桥梁和纽带,他们对促进房地产交易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大量顾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服务,但一些问题中介、不良中介虚构房源、虚标价格、高额收费、无证营业、泄露信息,甚至哄抬房价、鼓励假离婚、推销首付贷……他们耍花招、玩猫腻、误导欺诈,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简直无节操、无下线,最终扰乱了市场秩序,坑害消费者权益,也让整个行业乱象丛生!

  怎么办?不少小伙伴自发行动,跟问题中介斗智斗勇;而监管部门也没闲着,多地开始专项治理行动,让中介机构压力山大。然而,规范房产中介不能靠见招拆招,也不能止于专项整治,打蛇打七寸,找准要害才能一招制敌。

  我们不妨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一下房产中介的“老毛病”。首先,市场准入。由于没有严格的行业标准,做中介太容易了,随便拉一帮人马就能搭一个“草台班子”,从业资格、服务标准、甚至员工素质都不重要。相比之下,美国为房产中介设立了高门槛,从业人员必须满足从业条件、接收专业培训并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后才能上岗。

  然后,看治理。可以说,任何秩序的混乱,根本上都是一种法治秩序的缺席。当前,很多中介有恃无恐、纠纷相持不下就在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对此,应该补充、细化中介行业法律法规,从而增强中介的法律意识,增加行业的法律“底蕴”。另一方面,目前监管体制仍未理顺,住建、物价、工商等多头治理,但权责不清、职责不明。从当前实际来看,理顺监管机制、丰富监管手段应该成为突破口,一些地方已尝试备案制度、信用评价体系、保证金制度等实现更直接、有效的监管,而相关探索的力度、范围不妨更大些。

  最后看维权。上海有调查显示,关于房屋中介高达84.8%消费者遭遇消费纠纷,却只有两成进行维权。为什么?除了维权难、成本高,还有思想包袱——中介掌握你所有信息,难免心存顾虑,不敢轻易“造次”。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纠纷、侵权现象越来越多的现实,如何使投诉处理机制更畅通、更便捷、更高效,从而让消费者的“拳头”一起使劲,可谓至关重要。

  归根结底,房产中介之乱根源还在于野蛮生长,而对其规范、治理也不能心慈手软。它事关房地产市场稳定、百姓安居,影响每一个消费者的幸福感,因此不能靠专项整治单打独斗,绝对值得组合拳“大打出手”。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要从种族隔离的病根上进行疗治    2015年04月30日
  • ·灌溉工程成摆设 挖出“病根”    2015年04月10日
  • ·“为官不为”须靠制度挖病根    2014年10月24日
  • ·"九不准"找到了看病贵的病根    2013年12月27日
  • ·正式工雇人代班 病根在体制    2013年08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