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九不准"找到了看病贵的病根

2013年12月27日 13:12   来源:东方网   江锡钰

  为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促进依法执业、廉洁行医,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6日发布了联合制定的《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明确禁止收受回扣、收受患者“红包”等行为。(新华社12月28日电)

  “九不准”包括: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不准开单提成;不准违规收费;不准违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不准参与推销活动和违规发布医疗广告;不准为商业目的统方;不准违规私自采购使用医药产品;不准收受回扣;不准收受患者“红包”等。

  这个“九不准”应该说和中央八项禁令一脉相承,如果说八项禁令是给权力关进笼子之举,那么这个“九不准”同样是对权力的约束。如今,八项禁令对遏制腐败行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全国人民的交口称赞。如果这个“九不准”能像贯彻落实八项禁令一样雷厉风行,成为谁也不敢碰的“高压线”,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或可根治。

  “九不准”所禁止的医卫系统的腐败行为,恰恰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痼疾的病根。比如“九不准”的头一个“不准”,即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可以说,这是“病根中的病根”,如今很多医院都给各科室下达了“创收”指标,甚至将科室承包出去,“创收”的好坏不仅与医护人员的经济收入挂钩,还与科室主任的政治荣誉挂钩,科室先进与否,衡量的关键指标就是“创收”的多少。有这样的“机制”,医生开单底气十足,于是重复检查、大处方用药成了医院的家常便饭。本来几十块钱就能看好的病,几百块甚至几千块也看不好了。因为,过度治疗、大量用药致使毒副作用蓄积,给病人带来了“次生疾病”。因为这些“次生疾病”比起原发疾病更难治,甚至久治不愈。前些天,新华社报道的很多医院抢癌症病人,让癌症病人陷入化疗——升白(细胞)——再化疗的怪圈,就是最好的例证。

  医生大处方乱开单的动力不仅来自官方的鼓励,而且因为官方鼓励后衍生的私下里或半公开地收受医药代表、器械厂家的回扣。一块钱成本的药,到病人手里十块钱已经不能算贵了,一个心脏支架,回扣好几千更是媒体多次报道的“新闻”。医生的收入不仅与医院规定的“创收”指标挂钩,也与医药代表的账本挂钩,医保和病人每掏10块钱,就有好几块成了医院从上到下的回扣,看病能不贵吗?对此,媒体反复报道,大家心知肚明,但却愈演愈烈。

  “九不准”找到了群众看病贵的病根,如果落实到位,比发改委降十次药价节约的诊疗费用都多,不仅直接惠及百姓,也有利于节约大量社会资源,净化社会风气,和谐医患关系。可以说,善莫大焉。但是,关键的关键是两部门的这个“九不准”,敢不敢、能不能动真的,来硬的。而衡量是否硬是否真的一个短期指标,就是看大大小小医院里的那些医药代表们是否失业转行,中期指标,则看药价是否大幅度下降,能治好病的普通药是否回归到医生的处方笺上。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对付不良中介,要找病根用猛药    2016年05月05日
  • ·要从种族隔离的病根上进行疗治    2015年04月30日
  • ·灌溉工程成摆设 挖出“病根”    2015年04月10日
  • ·“为官不为”须靠制度挖病根    2014年10月24日
  • ·正式工雇人代班 病根在体制    2013年08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