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景区服务也需要“用户思维”

2016年05月04日 09:22   来源:广州日报   薛世君

  旅游在外,免不了要“唱歌”,而且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兴起,游客对旅游品质的期待日益提升,吃、住、行、娱、购之后,如厕问题成为游客旅游体验的“最后一公里”。自去年起,为期3年的“旅游厕所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到去年底,各地已完工的厕所达2.2万多座。尽管如此,提起景区的如厕体验,与游客的期望仍存差距,数量、卫生、厕位比均衡欠缺仍是游客不小的呼声,景区厕所该如何勾勒旅游文明图景?成为每个景区都在面对的服务考验。

  网上流传的“面试攻略”里有这么一条:判断一个单位或公司的经济状况和管理水平,一个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看其厕所——如果厕所干净整洁有厕纸还有洗手液,说明其“不差钱”,管理也比较精细化,也就大致靠谱;如果厕所里面一塌糊涂各种脏乱差,也就基本上可以当场Pass了,顾不上厕所的单位,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厕所虽小,却是全世界通用的嗅觉和视觉语言,景区厕所的形象直接影响游客对景区的总体评价。一个单位或公司的层次首先体现在厕所的层次上,同理,一个旅游景区的层次,恐怕也体现在其厕所的层次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曾经坦言,厕所建设管理严重滞后,是中国与世界旅游强国之间的一个明显差距,也是与发达国家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重要差距。许多地方花大量在人力、物力、财力去推介旅游景区景点,却不愿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厕所、管理好厕所。殊不知,一个脏乱差的厕所可以瞬间毁掉花费在旅游推介上的努力,而且负面影响很难挽回。

  去年春天,笔者前往云台山峰林峡爬山,发现感觉到很累的时候,景区一般就会适时出现一个休息平台,配有凉亭、冷饮间和掩映在山林之中的干净厕所。后来一位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我,当初建景区的时候,他们邀请了各年龄段的游客进行测试,大家爬山爬到什么位置需要休息,在哪个路段需要“唱歌”,然后再根据体验结果进行规划设计,达到的效果就是让游客觉得特别贴心。

  这其实就是一种“用户思维”——我全心全意地为你提供贴心服务,你才愿意愉快地掏钱消费。作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时下“用户思维”可谓炙手可热,旅游业自然也不例外。以笔者的理解,“用户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 针对客户的各种个性化、细分化需求,千方百计地提供各种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到“用户至上”,做到“顾客就是上帝”。对于景区来说,不光要呈现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和舒适便捷的衣食住行服务,还应该提供包括干净整洁的厕所在内的各种精细化服务。推进“厕所革命”,让游客能够舒适地“唱歌”,其实就是体现“用户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旅游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意。

  法国卢瓦尔河古堡群中的神农索古堡门口,有个无人看管的投币厕所,居然提供座便消毒设备。游客每次方便完之后从马桶上一站起来,它的红外线感应装置就会启动座便圈自动旋转一周,在靠近水箱的座便圈上方有两个小东西,一个负责向座便圈上喷洒消毒液,一个负责擦净消毒液,这样一圈转下来,座便也就干净了。一个精巧的设计,就蕴含了特定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价值,也体现了为游客着想的“用户思维”。国内景区要提升服务档次,就要像神农索古堡这样,不忽视游客的任何细微需求,不放过任何在细节上追求完美的机会。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景区评级承载不起“扶贫捷径”    2016年07月05日
  • ·景区安全,魔鬼在细节    2016年06月06日
  • ·何必让作家也走红地毯    2016年04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